“在市场竞争中,技术才是最好的武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化工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作为国内四大化纤基地之一的四川维尼纶厂,感受到巨大压力。该厂负责人日前透露,川维计划用3到5年时间,以一流的技术和精干的管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天然气化工企业,与对手抗衡。
科研营销两头抓
为应对国际竞争,川维厂推行“哑铃”战略:营销和科研两头抓。
2005年川维科技进步奖日前揭晓,以装备中心副主任戴右铭为主要负责人的科技项目一举获得特等奖,项目组得到30万元的奖励。
科技进步奖是川维的一大亮点。川维厂于1998年和2004年两次提高奖金额度,奖励范围覆盖了从创意提出、项目实施、项目完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与此同时,科研人员的报酬也显著增长,攻关热情大大提高。目前厂里一个技能大师的工资收入相当于中层管理干部的水平,出现了技术人员不愿担任管理干部的“怪事”。
川维构建以研究所和化工、维纶、装备三个技术中心为主框架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与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等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组建了纤维开发中心、VAE乳液研发中心和聚乙烯醇研发中心。核心产品基地日益壮大。
为打造“川维品牌”,2004年起,川维确立“用户是我们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的服务理念,以品牌营销战略、现代营销和诚信营销观念,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知名度。
建立学习型企业
在川维,岗位靠竞争,收入看绩效!
竞聘上岗的机制使全厂机构和岗位大“洗牌”,职工危机感大大增强。在岗敬业尽职、业余勤奋学习已成为川维人自身需要和潮流,一个学习型企业逐渐形成。
2005年起,川维厂开展学习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大师的评选活动,正值乙炔车间高级技师、当代知识型工人米钰林当选重庆市首届“十佳知识型职工”之际,川维大力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掀起向米师傅学习的高潮,职工提高业务的自觉性增强,生产经营有了技术保障。目前,川维已成功造就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技术之师,在岗职工狠钻业务,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四年来,川维开发新产品近25个。2005年,新品产量率42.9%,比2001年上升13.3个百分点;新品产值率47.9%,比2001年上升14.2个百分点。
扁平化改革“瘦身”
除了科技创新,川维还对机构进行扁平化“瘦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2001年4月,川维以建安、维丰公司为试点启动改制分流工作,之后工程公司、检修公司、储运公司、保安公司、职工医院等5家单位改制分流。2005年3月,7家分流单位的2408名职工与主厂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川维国有辅业单位的改制分流全面完成。
主辅分离后,川维厂在全厂进行了扁平化改革,撤消4个分厂,将全厂23个车间重组为9个车间,22个职能处室调整重组为14个。通过改制分流、离岗退休、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途径,进一步减员增效。
企业“瘦身”后,在岗职工总数已由1997年底的10772人减少到2005年底的3510人,其中在岗处级干部精简45%、科级干部精简57%,运行机构更加精干。
技术创新加上“瘦身”管理,一个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的川维厂脱颖而出。企业利润迅速增长,2005年突破4亿元,比上年增长33%。
(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