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全国创争在行动>重要讲话>文章内容
在艰难困苦中升华民族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发布时间:2008-10-08 (阅读次数:


  昨天,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一大批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模范,受到了隆重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宝贵品格,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力量。

  历史将铭记——2008年5月12日,当一场特大地震突袭四川等地时,中华大地上规模空前的生死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所迸发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所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业绩,奠定了我们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的坚强基石。它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承认这种多样化,推动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与此同时,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人们之所以能形成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伟大合力,就在于中华民族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历史和时代的碰撞交流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正是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培育和彰显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成为我们攻坚克难、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

  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我们的道路并不平坦,还将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的奋斗远未结束。我们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使抗震救灾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传播开来,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却一直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每一次同艰难困苦的碰撞中,始终有一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奔涌。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伟大的事业息息相关。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将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浴火重生的中华民族必将以新的姿态大踏步走向未来!

(TL) 


上一篇:孙春兰在全总十四届六次执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要)   下一篇: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孙春兰同志在纪念马恒昌同志诞(07-24)
·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孔祥瑞先(04-26)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调查(08-01)
·尤兰田在北京市“创争”活动总(05-17)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学习(11-09)
·主席论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06-12)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队(06-08)
·贯彻落实《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07-24)
·开展 " 创建学习型组织 , 争做(02-16)
·孙春兰同志在学习论坛开幕式上(07-18)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开创工会(10-25)
·福建、大连、内黄工会在全国“(01-03)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