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全国创争在行动>重要讲话>文章内容
成思危:建创新型国家要立足四个“寄希望”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5-25 (阅读次数:

  第九届科博会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于2006年5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在”论坛”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衡量创新国家不单是从经济实力和科技的发明数、专利数发表的论文数来衡量,更主要的是看是不是真正以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动力。成思危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寄希望于企业,寄希望于学习、寄希望于人才,寄希望于青年。  
  成思危谈到,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知识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也不是一场迅猛的运动,而是需要我们长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因为我们离创新型国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成思危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国家是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我们离创新国家还有相当远的距离。衡量创新国家不单是从经济实力和科技的发明数、专利数发表的论文数来衡量,更主要的是看,是不是真正以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动力。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现在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一半以上的技术是靠引进。我国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全国只有万分之三左右,即使在中关村这样一个我国高新技术比较集中的地方,拥有自主创新的企业也只有3%。包括科技、教育管理等综合要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现在只有3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是在60%以上。从数据来看,我国现在确实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建设创新国家的目标。
  成思危指出,建设创新国家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要寄希望于企业,寄希望于学习、寄希望于人才,寄希望于青年。
  形成需求拉动模式 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成思危谈到,从全国企业来看,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肯定不是创新的主体。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面,长期以来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而企业管理者也由于任期的因素,仅考虑最大化在任期内的绩效,而不是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成思危认为,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在制度上进行变革,要创新。要使企业能够真正来引导创新,企业能够在创新方面能够承担主要的投入,企业能够承担创新的风险和享受受益,这样才能说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而这需要改变现在研究和开发的模式。
  他谈到,长期以来,我国研究和开发的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是苏联的科学推动的模式,创新主要是靠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员搞的发明和成果,然后找企业去应用,然后结合起来,再进一步通过运用实践最后取得成效。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要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话,这种科学推动的模式就要转变成为需求拉动的模式。需求拉动的模式就是由企业先去研究市场,然后根据研究市场的结果,确定目标,然后根据市场的目标--开发目标,由企业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来进行研究开发,这样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很快就可以变成产品,变成生产力,能够取得实际应用的效果。只有这种模式,才能使企业能够作为创新的组织者,来组织创新。成思危指出,这种模式绝对不排斥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作用,与前一种模式的区别在于题目的来源不是从文献与研究人员本身来做,而是从市场来做的。
  成思危谈到,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大概有3万项,但是真正转化成产品的大概只有15到20%,真正形成产业的恐怕不到5%。因此在研发的模式上,需要更进一步的去贴近市场,以企业为主来确定研发的目标。在不排斥国家支持的同时,要以企业为主要的研发目标和投入的主体,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能够产业化的技术,变成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企业作为投入的主体以后,就成为承担风险和享受收益的主体,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因此需要在制度上、管理上进行创新,逐步地把我们的企业推向创新的主体的位置,一定要使它成为确定项目的主体,成为投入的主体,成为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主体,需要给予各方面政策的支持。
  创新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
  成思危认为,宏观意义上的创新国家,必须要有微观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做支撑。学习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他指出,创新不是凭空的东西,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去创新。
  成思危认为,即使是原始创新,也不是完全凭空的,它有的一部分还是要学习人家的东西。现在媒体宣传一说就是完全知识产权,实际上是不够科学的。他强调,对于产品专利方面,核心专利必须是自己的,其它专利则可以通过相互交换的办法来取得,甚至有个别专利可以这样来取得。舆论上误导的完全自主创新就高一档,没有必要。
  只要是自主创新就可以,因为必须要学习别人的东西。
  成思危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使我们的每个组织,包括政府、科研单位、企业、院校、事业单位都能够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民的学习热潮,才能形成创新的动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要系统的思考,要对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一个系统的思考,不要只看到局部,一定要全面的来思考问题。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通过个体学习,群体学习,整个组织的学习三个层次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
  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
  成思危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人才。现在国家间的竞争,背后是技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实力的竞争,人才实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
  他认为,没有人才,不可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育人才,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改革。要在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地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在分配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一次分配里面,政府不应该去主导,要让市场去分配,要按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去分配,要使那些有知识、有创新,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带来更大效益的人能够取得更多的报酬。
  成思危指出,要通过人才发现、培养、选拔人才,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关键的岗位上。对人才一是要加强自己的培养,二是要通过政策给予适当的待遇,这样才能够让人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能光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来体现这一目标。
  青年一代是创新的主力
  成思危谈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习是一种上进心、责任感,求知欲要成为学习的动力,就是要不断的上进,在工作上要有责任感,对新事物要感兴趣,有一种求知欲才能不断的学习。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够更加勤奋的学习、创新,成为我们创新队伍里的骨干和主力。
  成思危认为,通过15年的时间,完全能够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并可以在世界的竞争中占有中华民族应有的一席之地。 _sdl


上一篇:孙春兰在中国科协七大上贺词   下一篇:王瑞祥在组织中央企业编写《中国企业基层作业单位(班组)管理与建设》会议上的讲话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孙春兰同志在纪念马恒昌同志诞(07-24)
·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孔祥瑞先(04-26)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调查(08-01)
·尤兰田在北京市“创争”活动总(05-17)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学习(11-09)
·主席论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06-12)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队(06-08)
·贯彻落实《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07-24)
·开展 " 创建学习型组织 , 争做(02-16)
·孙春兰同志在学习论坛开幕式上(07-18)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开创工会(10-25)
·福建、大连、内黄工会在全国“(01-03)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