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改革与民生:中国五年立法的价值取向(组图)(5)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阿计 发布时间:2008-03-23 (阅读次数:

司法公正:从个案推动制度完善
    


      河南某市一农妇在普法宣传现场哭诉执行难,市委政法委书记现场督办。2007年10月,《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执行难将得到有效抑制。

     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得制度重建已刻不容缓,“司法公正”因此成为最近五年最为鲜明的立法线索之一。
    2005年2月,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多头鉴定、重复鉴定、鉴定结论“打架”等乱象纳入立法整治视线,在种种改革措施中,最具亮色的莫过于司法鉴定机构从“机关化”全面转向“社会化”,这是与部门利益的一次勇敢分离,换取的则是全社会对司法鉴定的信心重建。
    《人民法院组织法》于2006年10月的修改,让死刑核准制度改革终于取得法律“通行证”,持续下放20多年的死刑核准权就此收回最高人民法院。而此次修法所承载的保护人权、程序正义、少杀慎杀等司法理念,更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法治的历史性进步。
    一年过后的2007年10月,《民事诉讼法》、《律师法》连袂修改,前者着力破解的是“申诉难”、“执行难”两大司法顽症,后者则力图改善刑事辩护律师所遭遇的“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等现实困境,其共同理想则是追求一个更加公正的司法环境。
    更富意味的是,为司法公正而谋划的诸多立法,都显现出了个案推动制度变迁的轨迹。透过这些立法动因,不难领悟到一种务实、智性的立法战略,即,以司法实践中的重大难题和矛盾焦点为切入点,籍由立法手段分兵突进,并不断激活更多层面、更深层次的司法改革,最终合纵连横,完成改革大业。这种步步为营的改革路径,意味着未来的国家立法还将继续担起那荣耀而艰难的历史使命———将司法改革进行到底。

  • 共7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下一页
  • 上一篇:思想平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