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万钢 发布时间:2008-03-23 (阅读次数:
2007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两位科学家。他们是以努力、勤奋和智慧获得了这项荣誉,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吴征镒院士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
类群1766个,提出“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观点,形成了独创性的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20多年来,他指导开展了纳米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离子液体等催化材料以及磁稳定流化床、超临界反应工程、催化蒸馏等导向性基础研究和开拓性探索,在非晶态合金、磁稳定流化床、纳米分子筛复合材料、新型催化蒸馏的研究中均有突破。两位先生取得的卓著成就,得益于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真诚挚爱和无私奉献,得益于他们在科学追求的好奇心驱动下,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不懈探索、大胆创新。他们的探索历程和辉煌成就印证了这样一条道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

  一、基础研究始终推动着新的科技进步

  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在科学的基础研究中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许多技术发明曾经走在相关理论知识发展的前面。但是近二百年以来,基础研究越来越成为发明与创新的源头,现代技术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了“科学的技术”。当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无一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突破之上。如果把现代科学技术比作一条长河,基础研究则是其源头。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重大技术革命都强烈地依赖于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突破。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同近代力学、热力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应用,是电磁理论突破引发的成果。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基础理论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

  因此,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理论突破往往孕育着新的知识革命,知识革命意味着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大调整、大变革,必然将引发技术和生产方面的新的发展。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就是在播撒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种子,明日的应用研究及商业竞争力一定是根植在雄厚的基础研究沃土中。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上一篇:改革与民生:中国五年立法的价值取向(组图)   下一篇:李东生:要立法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