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劳模大会告诉我们什么(一) |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6-07 (阅读次数:
)
|
|
刚刚结束的2005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无论是从全国劳模队伍的人员构成,还是从劳模的知识、技术水平上看,这支新的劳模队伍符合“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时代精神要求,展现出了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劳模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和形象。而评选中首次采用了在全国进行公示的做法,不仅让劳模评选更加透明,而且通过这种透明,使劳模的新形象深入人心。从劳模群体外延扩大,到新时代劳模知识技能定位,再到劳模创造价值的评定,新时代的劳模队伍完成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从传统的“出大力流大汗”、“老黄牛”式劳模形象到知识型、技能型新时代劳模形象的转换。新面孔引发新共识 2005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评选工作,是历届劳模评选中最特殊的一次,也是近年来各种先进评选表彰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这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有三个“第一次”:私营企业主被纳入评选范围是第一次;进城务工人员被纳入评选范围是第一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也是第一次。 媒体和群众的关注是从4月14日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人选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进行公示开始的。 在这份长长的全国劳模推荐人选的名单上,人们发现其中有许多超出传统的劳模理念的名字。比如,年收入上千万美元、目前正在美国休斯顿火箭队出任中锋的姚明;打破欧美人在短跑领域的垄断、获得奥运会110米栏冠军的刘翔。 而另一批劳模推荐人选与传统标准的反差更为鲜明:30多名私营企业主首次入选,其中包括曾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大陆首富的刘永好。 劳模中的“官”是否多了,私营业主能不能评劳模以及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明星应不应该出现在全国劳模的队伍中等问题,让劳模评选一下子成为媒体、群众关注的焦点。 针对这些质疑,劳模评选的主办者给予了回应。 关于体育明星,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公开表态说:“近年来,姚明曾代表国家参加过两届奥运会、一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一届亚运会和三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符合推荐评选的范围,符合推荐评选的条件。” 对私营企业主入选全国劳模,全总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会议上说,受表彰的私营企业主主要从中央统战部、发改委等五部门2004年在全国非公经济人士中表彰的100名“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其他省部级劳模中产生。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 而对于劳模中“官”多的议论,筹委会部分官员在新华网回答网民提问时认为,事实上,本次劳模评选的主体是面向基层的。人们感觉官多是因为人们印象强烈所致。这个时代是讲贡献的,过去50年人们讲究的是出大力、流大汗,抡榔头、拿锄头,这些人是劳动模范。现在强调劳动模范是强调谁的贡献大。劳动平等,劳动光荣,谁的贡献突出,应该说谁就有可能被评选为劳动模范。 在质疑与回应中,人们看到这样一对有趣的事实:相当多的人还在用传统的理念衡量这份劳模名单,而主办者则对“劳模”的概念有了新的解释。这种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劳模评选标准的重新确立。 劳模的产生在计划经济年代,最初是与劳动竞赛和计划生产联系在一起,看重的是超额或提前完成“计划指标”,加班加点、拼命苦干的“老黄牛”成为典型形象。由此“老黄牛”慢慢成了公众对劳模的普遍认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劳模都为一线职工。 如今,劳模外延的扩大,劳模的结构多元化,是社会分工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新职业层出不穷,因而,在近年来各地的劳模评选中,将进城务工人员、非公企业员工、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的中方人员、自谋职业人员、农民等其他社会群体一起纳入了评选范围,这是社会进步和分工在推动劳模评选本身要“与时俱进”。高素质带来高关注度 与劳模队伍多元化引发的热评相比,知识型、创新型劳模成为这支新当选的劳模队伍主体,则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赞叹和肯定。劳模自身高素质、高技能的定位,为劳模群体在社会上树立了一个领跑时代的现代化形象。 在新当选近3000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中,195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劳模总数的65.67%,其中1156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21人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劳模成为本届劳模的主体。 与五六十年代劳模“吃大苦流大汗”,“苦干+拼命”的“老黄牛”式的工人劳模相比,新一代的劳模在继承老劳模拼搏奉献的优良传统的同时,适应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开拓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次劳模评选,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劳模群体具有在当今社会中无可争议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所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革新技改能手、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在本单位、本行业的科研攻关、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带头作用,在带领企业走出经营低谷创造骄人业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所在地区、行业在经济、文化、科教发展中的“领军创业”人物。这些高素质、高技能的杰出人才被评选为劳动模范,使新时代的劳模具有了更加吸引人、感召人的“偶像”魅力。 新当选的劳模队伍中既有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钟南山院士,也有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知识型职工”、“工人式专家”的青年技工邓建军,在这个劳模群体中,科研人员、教育教学人员、高级技师随处可见,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级工程师”、“国家科技学术带头人”这样重量级头衔的劳模处处可见,这些,都在显现着同一种信息:新时期的劳动模范不仅需要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而且也要掌握比较高超的专业技能,在市场大潮的搏击中,勇于创新。新时代劳模队伍成为“道德高尚、贡献突出”当之无愧的人才宝库,身处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端,带动着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在赢得社会尊重的同时,影响着更多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方向。 知识型、创新型劳模成为主体,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使劳模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具有推动作用。 劳模的队伍扩大了,劳模的素质整体提高了,归根结底,是劳模的形象与时代接轨了。尤其是吸纳农民工、私企业主进入到劳模队伍中来,更昭示出一种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劳模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劳模,各个阶层的佼佼者都在劳模评选的视线中。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都是本行业、本领域杰出代表,这种杰出代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业务上的杰出代表。也就是说他在业务上是领先的。第二,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是优秀的。只要符合这些条件,谁都能够走进劳模队伍之中。 这种深层次意义上的变化,将会更进一步激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同时它带来的将是劳模形象的日益“完美”,通过这种变化,劳模这一称号将更具形象力、感召力、影响力。 (TL)
|
上一篇:六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下一篇:胡锦涛在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的演讲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相关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