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 许振超 我是青岛港一名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基层队长,多年来始终与集装箱装卸桥打交道。在港口多年的生产生活中,我深信一个理儿: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志向好立、决心好下,但对我这个初中文化的码头工人来说,学什么、怎么学,难度确实很大。刚干皮带机电工时,我就用休息时间学习电工知识,看设备图纸,掌握了电工技术。由于我肯钻研、技术好,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我又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操作当时青岛港最先进、造价最高的大型装卸设备。面对新岗位、新设备,我的学习劲头更足了,桥吊也开得越来越好,很快成了队里的骨干。 要掌握桥吊修理技术,必须要有完整的控制板电路图。可是外国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尖端技术,不提供控制板资料。于是,我决定研究桥吊控制板来倒推电路图。从瑞典的BBC产品到美国的GE产品,我前后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不同型号的12块电路板,绘制、标注了厚厚的两本图纸。这些图纸后来成了桥吊排查故障、提高效率的技术手册。这些年来,我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就连一些精密的技术部件也能修了。 一次,我从“微雕艺术”中得到了启发,有人能在一颗大米粒儿上雕刻出一篇诗词来,凭的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益求精的高超技术。那么难人家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到无声响作业?有的工友说:集装箱是铁的,船也是铁的,车也是铁的,铁碰铁,能不响吗?而我坚信,只要勤学苦练,就一定能做到!我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升降的角度,进行反复练习,渐渐达到人机合一。操作中,用眼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既轻又稳,既准又快,终于找到了最合理、最快捷的操作方法———“无声响操作”。我随即编写了操作要领,然后在全队推广。 开桥吊是高空危险作业,我始终惦记着生产和工人的安全,不敢有半点马虎。经过统计发现,桥吊作业中最容易出安全问题的环节就是箱子一起一落时。为避免发生问题,我要求桥吊司机在吊箱时都要“二次停钩”,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紧急制动,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时间多了两秒钟,但杜绝了事故隐患,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坚信:“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拼命也要创出世界保班名牌,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 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进行,现代化桥吊一台台增加,带领职工创造世界纪录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越来越强烈。2003年4月27日夜,我们在“地中海法米娅”轮上打响了创造新纪录的攻坚战。在320米长的巨轮船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8个集装箱几乎同时带着呼啸声落下船来。当时,现场灯火通明,气势磅礴。船上、船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大型拖车在码头上穿梭不停,安装在桥吊上的大型钟表指针在一秒一秒地划过,记录着这次不同凡响的作业。到凌晨2时35分,在准确计算的时间内,我们以6小时15分钟的高速度,完成了全船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振超效率”由此走向世界。5个月后,我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了每小时381自然箱,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我深知,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领导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深感受之有愧。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没有青岛港这片育人的沃土,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荣誉归功于党,归功于港口,归功于与我一起拼搏奉献的领导和工友们。我将珍惜荣誉,加倍努力,直面挑战,执著创新,向着新的世界纪录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