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省职工十大发明家郝兴仁 |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23 (阅读次数:
)
|
|
一名普通科技人员被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杰出青年发明者”称号,2007年9月,他又被评为山东省职工十大发明家。获此殊荣就是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化学工程所所长、44岁的高级工程师郝兴仁。
提起郝兴仁,也许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提到中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开发的MTBE(甲基叔丁基醚)生产技术,却是全国闻名。郝兴仁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先后开发出了三代MTBE生产技术,在全国建成40余套工业生产装置,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0亿元。
(一) MTBE是生产高辛烷值无铅汽油的优良调和组份,能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石油化工产品之一,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郝兴仁参与这个课题时,中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虽然已开发成功了两代生产技术,但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时他暗下决心要在这项领域里干出个名堂来。
1987年,郝兴仁担任了课题组长,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进善和高级工程师杨宗仁的指导下,开始了催化蒸馏技术的开发工作。当时,他感到压力很大,自己毕业才一年多,对MTBE了解的也不多,有的还需要学习,也没有单独管理课题组的工作经验。于是他就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MTBE的资料进行整理,反复研究,汲取别人的工作经验,并大胆地提出了现代催化蒸馏工艺的构思。小试开始时,组里8个人,只有3名大学生,人员少,他就和组里的同志一起倒班试验。同样是倒班,可作为组长的他付出的却比其他人要多得多,终于在1988年完成了小试工作。
(二) 在小试成功的基础上,郝兴仁提出了2000吨/年催化蒸馏塔的设计方案,并在洛阳炼油厂建成装置,该项目被列为中国石化总公司攻关项目。1990年在洛阳进行千吨级半工业试验,当时他结婚才一个多月,为了试验他抛下新婚的妻子,数次往返于淄博、北京和洛阳之间,这一年他大半年都在外面。装置开车,他在洛阳一呆就是三个月,在装置投料试车时出现了催化剂泄漏,未达到设计要求,他与60多岁同在洛阳指挥试验的王进善天天盯在现场,钻进塔内逐层检查,研究整改方案。老一代科技人员的敬业精神激励了他的工作热情,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确保了开车的成功。
1993年,由于对MTBE生产技术的突出贡献,刚刚30岁的郝兴仁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7月第一套采用催化蒸馏技术的万吨级MTBE工业装置在沧州炼油厂一次开车成功。催化蒸馏技术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某公司对该技术的垄断,也标志着我国MTBE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 1997年10月,采用混相反应蒸馏技术在兰化建成1.5万吨/年MTBE工业生产装置,但开车后装置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当时正在进修外语的郝兴仁立即飞往兰化帮助开车。一下飞机,他就直奔现场,并毫不迟疑地钻进40余米高的塔内检查,凭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并提出了整改措施。投料两天后,即达到了设计要求。至此,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五代MTBE生产技术全部实现了工业化。
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郝兴仁为推广MTBE生产技术没有停息过。他凭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在二十年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开发的“固定床、混相床成套甲基叔丁基醚(MTBE)生产技术”,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三项成果分别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获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美国专利三项。由于他的突出成绩,郝兴仁先后被评为中国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与管理专家”,山东省“第一届青年科技奖”、“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青春立功特等功”,齐鲁公司“企业最佳主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研究院首批“专业领域带头人”等。1998年他又被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杰出青年发明者”称号,荣获团中央授予的“中国第三届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1999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山东青年五四奖章,2000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郝兴仁是平凡的,但他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对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SD)
|
上一篇:华丰煤矿 职工创新可获“专利奖” 下一篇:工人杨建华、王军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相关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