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人的一生应无愧于民族和时代”——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细说传奇生平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2-14 (阅读次数:

●核心提示

    霍金的名字紧密联系着黑洞;爱因斯坦的名字紧密联系着相对论;达尔文的名字紧密联系着进化论……杨振宁呢?这位伟大的现代科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之一,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最卓越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成名,在于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从而双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与杨振宁情同手足的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生前则称,"如果不是有次数限制,杨振宁在规范场的成就,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昨天下午,这位在理论物理前沿耕耘了半个世纪的杰出科学家出现在市侨中蔡冠深礼堂。杨振宁以图说传奇一生的方式,为逾千名学生、嘉宾精彩演讲《我的读书教育生涯》,在朴实无华的讲述中,展示其气质非凡的大师风范,启迪听众思考自然、生命和人生。


    "我想对年轻的同学们讲,一个人成长的时候,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多一点认识,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事很有帮助。"


    ■大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
    “我出生在1922年,在合肥生活了六年。合肥那时候是一个很小的城市,没有电灯,没有马路。”演讲一开始,一张巨大的老照片出现在投影大屏幕上——母亲怀抱着杨振宁,身旁的父亲穿着长袍马褂……杨振宁说,这是自己最早的一张照片,这张全家福是在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学生出国留洋前拍下的。
    数十幅代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老照片陆续展现在大家面前,杨振宁用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开始了关于自己读书求学经历的精彩演讲。
    1928年,杨振宁的父亲取得博士学位,从美国回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一家人也迁到了厦门。杨振宁回忆道,在厦门他才见识了什么是罐头、电灯、抽水马桶和课本教材,“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二十世纪。”
    在合肥的最后两年,家人为杨振宁请了私塾先生,熟读中国旧时启蒙读本《龙文鞭影》。“把中国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编成故事和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我想对年轻的同学们讲,一个人成长的时候,对这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多一点认识,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事很有帮助。”
    杨振宁说在厦门大学的住宅就在海边,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我读沈从文自传时看到他写道‘是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我与沈从文的感受一样。”的确,正是对大海的向往,成年后的杨振宁也漂洋过海到达大洋彼岸,一头闯进了浩瀚无边的科学海洋。


    虽 然他一生从事物理学研究,但他却把生活的内在意义、他的爱好,以及对文史哲的谙熟,带进了科学世界。

    ■“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1929年,由于他的父亲接到了清华大学的聘书,杨振宁一家也搬进了清华园。在这里他一住8年,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在清华大学教职员子弟学校“成志学校”念了4年书,是他感觉最难忘的时光。“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研究过。”没想到,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索萌发的小小嫩芽,从此支撑起杨振宁历经一生对自然的神秘的无尽思考。
    中学时,杨振宁到北京崇德中学念书,由于离家较远,杨振宁开始第一次住校。那是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那里的住宿生活,让杨振宁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尊重别人和让别人尊重自己。
    “我的年龄比其他同学小一岁,加上个子比较瘦小,刚开始经常受其他同学的欺负。”杨振宁刚开始找老师投诉,没想到老师竟提议:“好,要打架的话,我给你们搭擂台比试一下。”这种英国式男子学校的教育态度让杨振宁琢磨出一个道理:世界上争吵很多,每一个人都要通过自我解决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不像中国式教育干预那么多,杨振宁认为中西方不同文明观产生的不同教育方式值得讨论研究。不过没多久,由于杨振宁数学成绩特别好,常常有高年级的同学找他帮忙做习题,这样一来,杨振宁慢慢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后来就再也没有人欺负我啦!”杨振宁幽默的语言,引来全场会意的笑声和热烈掌声。因为,思想的强大比身体的强大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初二能将《孟子》从头到尾背下来
    杨振宁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他也知道儿子在数学方面是个天才。“如果在念初中时,父亲就教我微积分,那我肯定会学得很快。但父亲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这样做。”杨振宁说,父亲没有拔苗助长地挖掘他的“天才”,反而认为他应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知道一些,初一到初二期间的暑假,特意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的一名高材生为他讲授《孟子》。“一个半暑假后,我就能将 《孟子》从头到尾背下来。”杨振宁说,《孟子》让他领悟到许多教科书上学不到的哲理,对自己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杨振宁告诫听众,父母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不要急于培养所谓的 “天才”,一定要顺其自然并加以引导。“父母如果处理不好,哪怕家里出了个天才苗子,也可能是一场悲剧。”
    而杨振宁得益于父亲正确引导,广泛涉猎人文学科知识,从古典文学、音乐等艺术中汲取营养。虽然他一生从事物理学研究,但他却把生活的内在意义、他的爱好,以及对文史哲的谙熟,带进了科学世界。正因为如此,杨振宁才能够在科学的波峰浪尖游刃有余。他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一生的探寻,在一组漂亮的方程式中寻求到灵感的源泉,甚至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的本质,使他的研究成为精致的艺术品,让深奥的推测成为人类文明的杰作。
    ■《神秘的宇宙》激发获取诺贝尔奖理想
    杨振宁上中学时,最喜欢看的一本杂志是《中学生》月刊。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期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上面有一个小游戏,用浅显的语言告诉了读者关于数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这些杂志,对我选择科学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与我相伴一生的研究方向。”
    “我建议你们要多看课外书,最好看看《神秘的宇宙》。”杨振宁说,这本书对他影响最大,当时看了这本书就很激动,因为里面写到了20世纪初物理学发生的三大革命: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正是这本书让杨振宁找到了人生努力的科学理想。“看完后就直接找到父亲,告诉父亲这些学问很有意思,我将来也要研究这些领域,也要获得诺贝尔奖。”
    ■人的一生应无愧于民族和时代
    杨振宁在屏幕上打出了一幅自己与邓稼先和弟弟的合照。他激动地讲述了好朋友“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国防事业献身的感人故事。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两颗分别升起在太平洋两岸的科学巨星,他们同是安徽籍人士,两家是世交,而他们半个世纪的友谊,更是情同手足,感人至深。
    有一年杨振宁到青海旅游,参观原子弹研发基地。看到邓稼先曾经工作过的试验场所那么粗糙,他深情地写道:“(稼先)他们曾在这个堡垒里,在阴暗的灯光下,用计算纸一次一次地年复一年地计算着爆炸的细节,从而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说到这,杨振宁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的感情震荡,既是由于为民族而自豪,同时又是为在伟大事业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挚友邓稼先而骄傲。
    “我希望在座的尤其是对理科、工科发生兴趣的同学们去那里看看。你看后就可以了解到,如果一个人走了正确的方向,对于整个世界、整个民族以及你自己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杨振宁回忆起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生活条件很差,40个同学挤在一间宿舍里,甚至连吃也要讲究“技巧”才能吃饱。“但我们并不觉得苦,没有更多物质上的追求与欲望,也不觉得颓丧,我们有着获得知识的满足和快活。这样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影响了我们对物理的认识,形成了我们对物理工作的爱和憎,从而给我们今后的研究历程奠定基础。”
    回想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杨振宁寄语幸运的现代青年人,为自己的前途、社会的前途、国家的前途而努力,无愧于民族和时代。◎文/首席记者苏小红记者吴森林   (黑白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感悟大师

杨振宁带来了什么?

    翁帆昨日没有来。
    看不到杨振宁与翁帆十指相扣的形影不离,不少记者背过身嘀咕:太没意思了。
    其实,翁帆一直跟在杨振宁身边,在他心里,只不过那些记者没看到。
    昨日,接送杨振宁的专车抵达市侨中庆典现场。组织单位赶紧安排主礼嘉宾合影,刚坐到座位上的杨振宁便急忙问陪同要手机:"我要告诉翁帆,我们到了。"
    翁帆因感冒未能同来,通完电话,杨振宁的神情才终于安定下来。下午的演讲刚结束,杨振宁又匆匆返回香港,那里有他的妻子,有他相守的牵挂--彼此执手走过的5年,外界未必能体味的相依。
    杨振宁现在已经渐渐从科学研究最前沿退下来,但这并不影响这位自然科学家思想纯度的提炼。问及他最近关注的方向,已经戴了8年助听器的杨振宁告诉记者:物理学研究依然是他关注的主题,只不过更侧重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注意的是过去一两百年学术上发展的总趋势。200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曙光集》,可以说是这20多年间杨振宁的心路历程。此次用中文出版,编译者正是他的妻子--翁帆。
    杨振宁在接受台湾《联合报》专访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假如我没跟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至情至性的杨振宁,带来的生命感悟绝不止这些。
    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一旦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激发,就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不同凡响的成就。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人能够充分地发展和使用他们的潜能,并且在运用能力的时候兼顾个人、他人和国家的利益,这个国家便会有极大的能量去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创造出优雅文明而又极富创意的局面,从而雄立于民族之林。
    但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人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过巨大的生命潜能,不知道这些潜能大多已被荒废。
    如何促成每一个人把生命之火燃烧起来,把生命的潜能和创造释放出来?
    杨振宁曾引用过莎士比亚 《As youlike it》里头的话,他说:"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一个七幕的剧。其中的第七幕,也就是最后一幕,是返回童年,返回茫然,无牙齿,无眼睛,无味觉,无一切。假如我的一生是一出戏,那么实在十分幸运,今天我有牙齿,有眼睛,有味觉,有几乎一切。"
    诚如杨振宁少年时代熟知的一个典故:
    有人问爱因斯坦:"你一生中做了些什么?"爱因斯坦回答:"我不过拾了一些蚌和螺。"杨振宁在太平洋彼岸不仅拾得了奇异的蚌和螺,而且从未忘记在他生命的炉膛里添上柴火。
    杨振宁带来的东西,但愿每一个人都能感悟。


上一篇:田铁林:切实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下一篇:学出效果用出效益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