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大,除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之外,居然还有第三家可以评选“院士”的“科学院”———这几日,所谓“中国管理科学院评选院士”骗案正在法院开庭,始作俑者已经被推上审判席,而这个“公开的骗局”留给人们的反思,却远没有结束。
这个“中国管理科学院”,是个“虚拟”的皮包公司,其行骗的 手法并不云遮雾罩。几个打工者从各大企业的网页上找到老总们的名字,然后向他们发出来当“院士”的“邀请书”。然而就是这样的“骗局”,上当者居然成十上百。这里头,除了大学高校的领导、学富五车的教授以及高智商的政府官员而外,更多的是企业家,尤其是知名度甚高的国企董事长、总经理们。一张受骗而来“参选”的国有企业名单,居然有着不少在域内外声名显赫的大公司,“近悦远来”,趋之若鹜,不免令人惊诧。
这样不高明的骗局,为什么能叫这么多智者上当?这里固然有“公款参评”的原因———据调查,上当者们交的“评审费”,高者15万,平均达3.4万,其中凡国有企业老总者,莫不是公款支出,所以毫不肉痛,所以一掷万金,算是“资助”了骗子。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那一份“虚荣心”。现在的企业家,富而不“贵”,身拥万金,却往往缺少一顶“头衔”,于是钱是有了,车也高档,但要跻入“上流社会”,恐怕还缺少一顶例如“院士”那样的桂冠。君不见,“老板”出钱买“教授”、老总挥金买“博士”的事,早就屡见不鲜?现在好了,出个几万元钱,可以买“院士”的高帽,怎么不叫人心动,怎么不要轻易“上当”呢?就在这个骗案的调查中,不就有“上当者”承认,“早就知道这是假的”?假的,也要拿来戴在头上,这里头的奥秘,人们并不难猜出———这些年风靡“社交场”的“剑桥名人”、“牛津荣誉博士”等等,不也是“早就知道是假的”吗?不是照样赫然印在名片之上吗?至于此案中有的受骗者,是“因为竞争对手得了该‘院士’称号,所以一定也要去弄一个”,以至于形成“竞争上当”的态势,就更是一份虚荣心发展到极致了。
此案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得手,还在于它的“拉大旗作虎皮”,据查,有包括真正的两院院士在内的50多位大家名人为之所用。据说这里头,有不少是被盗用的,“自己也不知道”,但也有一些,是知道的。知道了,还是借给他用,这又是为了什么呢?是“扶持民间组织”的好心,是“闲着也闲着”的不甘寂寞,还是别的什么来往?总之是有着一份教训可以记取的。
一起公开的骗局,一套拙劣的骗术,历经好几年,风行大半国,那么多名人涉陷,那么多智者上当,这里面的教训,恐怕值得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的深度举一反三!(e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