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大学生对挫折不能正确认知
哈尔滨某高校的小张,性格内向,不爱交际。刚上大一时,对高等数学专业课程,感觉很难,听着特别吃力,看着周围的同学好像学得都挺轻松似的,上高中时数学很好的小张,一下子觉得自己变笨了,而家里对他期望又一直特别高。所以那段时间小张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后来在心理咨询老师那里,他才知道,每年都有不少新生到这里抱怨高数课难,听不太懂,这其实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慢慢适应就会好了。
哈尔滨一位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指出,大学生往往认为,挫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往往会认为大学生活应是丰富多彩、充满欢乐的,大学学习应是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应是和谐的,未来应是一片光明的,因此对于实际到来的挫折,他们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还有些同学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指出,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往往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对挫折的认知。理性的挫折认知能够让大学生对所经历的事情做出恰当的反应,而不合理的挫折认知则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王丽敏建议大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求助。“有很多同学都是‘当局者迷’,这个时候应该找同学、朋友或老师聊一聊,有时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或转不过弯的事情,别人一句话,就会让你豁然开朗。”王丽敏同时提醒大学生,在求助对象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否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对于如何正确解读挫折教育的问题,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学校的曲伟杰校长认为,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教育应该是教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后如何尽快调整好心态,从而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金宏章教授则指出,我们所倡导的挫折教育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吃苦教育,也并非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设下绊脚石,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在挫折的历练之中重新振奋,快速成长起来。
遭遇挫折,积极应对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也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硬性规定。如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明确规定: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全日制高校应配备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心理学相关学历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3000等。
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也正在行动。据了解,黑龙江省95%以上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建设已达到国内高校先进水平。
小赵是黑龙江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每当遇到困惑自己无法解决时他都会找到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他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该校校长魏兆胜教授指出,黑龙江工程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都能得到精心的呵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有一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设置了“心理联络员”,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还有专家认为,在加强心理疏导的同时,要重视挫折教育,防患于未然。同时应考虑建立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教育全过程的挫折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无论在任何年龄段出现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ebs)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