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资料照片
4月11日,哈尔滨某大学的数学学院大四学生小李,走进了该校的心理咨询 室,讲述了自己的烦恼:从去年7月找工作直到现在,她的工作还是没有着落,而她周围的同学许多都已经找到工作了。眼看着6月就要毕业了,4月就是自己最后的希望。她现在感觉压力特别大。“老师,我快要承受不住了,一想到我爸妈这么辛苦供我上大学,我心里特别特别难受。”小李说。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一例例事件至今仍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曾指出,分析一个人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其实是很难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结果,遇到了挫折,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而东北林业大学一项针对大学生遭遇挫折频率及强度的调查问卷则显示:约85%的学生有时会遇到挫折,有13.56%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有较强的挫折感。
家长过度溺爱使学生抗挫能力下降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我们那一代生活条件不好,赶上上山下乡,吃了不少苦,现在物质条件优越了,不想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而且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只要他安心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他管。”在谈到挫折教育时,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对记者说。据记者了解,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读书、找工作甚至出国时都有陪伴自己的“家长团”。
对此,哈尔滨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温恒福教授认为,一方面,中国的部分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并代为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因失去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又使学生时刻面临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因此,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法承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挫折,而是面对挫折失败时来自家长、教育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学校对挫折教育尚不够重视
“我的孩子突然要退学,怎么劝都不行,我该怎么办啊?”4月2日,一位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请求帮助。心理咨询老师经了解得知,原来,她的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但因高考发挥失常,无缘自己理想的大学,只考取了这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此事对她打击很大,上了大学以后开始厌学,最近干脆提出退学。
首都经贸大学有20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杨眉老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大学,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之下被压抑或掩盖的问题,通常都会在进入大学之后来个“总爆发”。换言之,如果只是从大学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失之片面了。杨眉认为,我们在大学心理咨询室所见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学生的中小学时期,由于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之下,青少年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计,这使得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完全集中在分数上,分数好就自信,分数不好就自卑。部分成绩好的“好学生”因此而积累下许多问题,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现了质变,最严重或极端的表现就是自伤或伤人。
一份针对浙江省内4所高校大学生“如何评价学校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实际体现程度”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状况并不如人意,只有17.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和“较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10%的人认为本校教育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和“较好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而记者在走访了哈尔滨市的一些高等院校发现,目前几乎还没有专门针对如何面对挫折的课程。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