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着力构建城市的长效学习机制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2 (阅读次数:
近年来,创建学习型城市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来,国内许多城市相继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探索出许多有益的作法和经验。然而,从总体上看,学习型城市建设还是刚刚起步,我们对创建规律的探索还是初步的,也存在着某些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和完善城市的长效学习机制,为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保障和动力源泉。城市的长效学习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和落实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学习制度、规范、运行程序与方式,动员和组织市民锲而不舍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使市民的学习实践活动与工作、生活融为一体,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融为一体。近4年来,大连市着力探索和建立城市的长效学习机制,激发市民的学习热情,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化。
   一、建立健全有效管理和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机制,形成市民学习的正确导向和示范效应
    构建城市的长效学习机制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构建的主体是城市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市民,因而,要统筹兼顾,注意协调配套,首要的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起各级组织和全体市民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与自觉性,城市的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应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程,建立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推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还必须作好市民学习的规划,发挥其指导作用。大连市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成立了市区两级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市和各区市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规划部署辖区创建工作;协调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形成推进创建工作的合力;加强对基层创建工作的指导,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实施对创建工作的督促、考核、评估与认证;发挥典型引路和舆论引导作用等。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履行领导小组安排的各项任务。各区市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市直各单位也都设置了履行对应职能的机构,设有专干,把责任落实到部门与人。这样一来,就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构建城市长效学习机制,领导干部举足轻重,可谓形成浓厚学习风气的关键因素。市民学习风气浓不浓,与领导干部重不重视学习、爱不爱学习密切相关。因为在学习上,同样存在着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下级看上级的问题。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是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因而,在构建城市长效学习机制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发挥学习上的表率作用,既是创建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也应成为市民学习活动的先行者、带头者。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学、评学、督学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学习考试制度、任职资格制度,把领导干部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逐步实现学习、使用、待遇一体化。与此同时,要注重通过学习型党组织与学习型机关建设促进领导干部的学习,因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机关建设与领导干部的学习联系最密切。领导干部不仅要自己学好,还应能走上讲坛,传授知识,交流心得。近年来,市委着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在领导干部中营造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的浓厚氛围。一是把“大连讲坛”作为市委中心组和全市领导干部学习的有效载体。针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邀请中央有关部委领导、两院院士、海内外著名企业家等作报告。二是采取专家与中心组成员讨论对话、中心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互动方式,组织“学习论坛”活动,构筑研究式学习平台。三是自学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带着问题深入实际学习,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全市领导干部的学习,对市民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二、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市民的学习热情
 
   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过程中,通过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组织来推动市民学习,是完全必要的。然而,这只是外在的推动力。要想让市民产生学习的自觉性,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更要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使所有市民深切感受到学习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学习才能生存发展、不学习就要被淘汰;学有所成者可获得相应的回报,自甘下游者会丧失发展机遇。这样,市民就会学有动力,学有压力,学有成效,即使不爱学习的人为自身利益考虑也要发奋学习。市民有了学习的热情与需求,实现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有了原动力。
   如何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当务之急有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用人制度。如果用人标准出现了缺失或被非能力的因素严重扭曲,那对勤奋学习、学有成效的市民就是个打击,“学习无用论”就会乘隙而入。因此,我们必须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突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晋级、评优等工作中的评价作用,唯贤是举。二是抓典型示范效应,营造人人向学的舆论氛围。对立足岗位实践,坚持学习,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给予表彰奖励,落实相应待遇。三是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在干部选拔、人才使用等方面充分体现量才录用、择优选拔的原则。四是抓紧制定市民学习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与学得不好一个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固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同我们的学习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够科学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起科学的市民学习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价市民的学习实绩,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应加大工作力度,争取用不长的时间初步建立起市民学习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市民学习考核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大连市的创建实践看,注重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确实有助于增强市民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引导他们自觉学习,提高素质,迎接挑战。近年来,大连市逐步推出了从劳动、人事、分配、福利等制度上激励市民学习的举措,把学习业绩与市民评先评优、晋升提拔、工资职务调整等切身利益挂起钩。如,设立突出贡献奖,从一线优秀工人中评聘技术带头人和专家,开展技术比武和业务大练兵活动,给予拔尖人才特殊津贴,用职工名字命名发明创造,实行学历升级奖励,组织市民学习创新创业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演讲,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大力弘扬学习创新创业精神,等等。与此同时,强化了约束机制的建立,如,对学习制度、学习绩效等实行分类考核、量化考核、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部门考核与群众意见相结合等不同考核方式,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学习成就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度等。采取这些措施后,市民们既有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又切实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和制度约束力,有力促进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对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改进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与吸引力
 
  城市长效学习机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市民不仅能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而且想学、愿学、学得快乐。一旦市民想学、愿学、学得快乐,就会进一步促进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想学、愿学、学得快乐,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密切联系。因此,构建城市长效学习机制,要注重从三个方面改进市民的学习。
   首先,要以人为本,从市民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抓学习,努力实现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协调平衡。“教”与“学”是贯穿于学习型城市创建过程中的一对主要矛盾,由于市民的学习需求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因而,“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化学习型城市创建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教”与“学”这对矛盾的过程,是不断地使“教”与“学”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过程。目前,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学习的内容与履行岗位职责的迫切需要结合得不紧。如果无视这一点,脱离了市民的学习需求,越俎代庖,规定市民完成根本不感兴趣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会有吸引力、感召力,也不可能有持久性和群众性,必然形成“工作学习两张皮”现象,引起基层和群众的不满,使他们把学习看成累赘与负担,也浪费了教育资源,有悖“以人为本”的创建宗旨。为了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必须设计灵活多样、符合不同市民群体特点、吸引他们自主参与的学习载体,努力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满足不同市民的学习需求。大连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受到了市民们的欢迎。如,在社区,设立了特色各异的“学习超市”,居民们可随时向“学习超市”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在农村,成立了学习教育协会,及时提供科技致富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短、平、快项目作为培训内容,通过传授、帮助、带动一体化等培训形式,使农民从培训中实实在在受益,引导和带动农民实现知识更新,科技致富;在市民学外语活动中,根据不同市民群体的学习需求及不同行业的工作特点,编写出版适类、适级、适岗的外语教材,采取不同的学习培训形式。
   其次,要实施以能力培训为主的培训,由知识培训逐步向能力培训转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质劳动者与人才的重要尺度,也是目前市民提升自身素质、全面发展自己的紧迫要求。因而,培养市民的“三种能力”是满足市民实际学习需求的主要着力点。要坚持学习与工作、生活一体化,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上求实效。实践是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我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有没有、强不强的标准。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发现我们在“三种能力”上的差距,激发起弥补不足、不懈进取的内在动力。当前,干部创新、市民创业、农民增收致富是我们最重要的实践,要把学习与这些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并作为培养“三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广大市民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大连市创建工作注重在学习与工作的结合上下工夫,将学习与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履行岗位职责有机结合,引导干部把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引导市民把学习与创业相结合,把培育新的就业观念、创业能力与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农民把学习与增收致富奔小康相结合,把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农村的学习主题。
    再次,要积极探索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特征的学习形式,使市民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理论所强调的基本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建立在个人自觉学习基础上的组织学习有利于组织内部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充分共享,使集体智慧大于个人智慧,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形成共同理想和目标,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几年,大连市结合市情,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及组织的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团队学习、反思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共享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形成了生产、工作与学习之间的互动,社会管理与学习之间的互动,对于克服市民学习中存在的单向灌输、不讲反馈、反思、共享、互动的现象,提高市民的学习本领,增强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构建城市的长效学习机制是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大连市构建城市长效学习机制,仅仅是有了一个较好的开局,我们对构建城市长效学习机制的认识还是初步的,还要不断探索、总结、创新、完善。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抓实,使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让企业成为创新龙头   下一篇:保障职工权益是基础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