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两个问题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2 (阅读次数: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以来,许多城市明确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意义重大,挑战重重。必须坚持从实以终,寻求有特色的创建之路。

目前学习型城市存在差距

创建学习型城市不是口号,更不是“作秀”,而是一场社会性质的“学习革命”。从这种角度讲,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其原因不乏一些客观因素,比如中国的经济不够发展,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等,但是,更为主要的还是人的主观因素制约了学习型城市的前进步伐。

首先是目标不明确。有些人对“学习型城市”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所谓的学习型城市即是整个社会掀起学习之风,制造“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的氛围。诚然,这是一个较为快速的方法,但却过于肤浅和脆弱。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长远来看,我们必须视学习为手段而不是目标。有些城市、企业单位在实行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而是单纯的“拿来主义”。虽然在社会上掀起一时的学习风,但后劲不足,实际作用很不明显。当然,这更不符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其次,城市“学习型”领导指数不高。这一指数包括领导中接受过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学习的人员比例、进行系统分析能力训练的人员比例以及能运用时间管理的人员比例。常言道:以身作则胜过大喊大叫。一个自己善于学习的领导,才能在可支配范围内,为组织和组织成员提供持续满足基本需要的学习。因此对政府或者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规定相应的培训时间,考核标准和每月最低阅读量等。此外,要求领导者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方案。再则,由于在中国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自上而下的,领导者应该如何“放”“收”,显得尤为重要。创建学习型城市过程中,要严格避免炒作和附庸了事。

最后,对终身教育仍不够重视。就以上海而言,每年有230万人在接受各种不同程度的培训和教育,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而差距首先体现在观念上,我们总是强调一次性教育,不重视之后的终身教育。城市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各类人员入学情况、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人均教育年限、劳动年龄人群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数、市民平均接受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机会的制度等。为了真正达到学习型城市的水平,城市必须为人们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将非学历的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鼓励社会办学等,在建设学习型城市时更应加以重视。

创建学习型城市应做的努力

基于上述思考,创建学习型城市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自我超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就是党和国家需要培养的人才。因此,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本行业中的人才。为此,政府应积极宣传这一理念,指导并协调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社区四者的活动,鼓励人们主动参与这场城市的学习革命。

第二、营造学习氛围——宣传教育、舆论造势及多元化激励。城市应该培养一支适应学习型城市需要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鼓励中高等院校开展社会辅导活动,以及加强公益广告等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学习教育网络,更为重要的是营造“处处是学习之所”的城市环境,比如增设书店连锁店、网上图书馆、电视讲座,以及举办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庆祝节日、展览、交流会等,使每个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多样的活动也可以持续地使人们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激励。

第三、完善学习机制——高度柔性、人性化与持续发展的机制。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特例。而所谓的学习型,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型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形式。为此,城市应倡导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持续化和个性化——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但是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证这场“学习革命”的有效性、持续性,强化机制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保障。同时,应对创建学习型城市过程中的某些敷衍之举予以批评,同时强化对关键人以及有关领导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训练。

第四、注意学习方法——以先进学习理念为先导,重视互动反思和引导。建设学习型城市必须坚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由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群众互动学习、反思学习、创新学习,来树立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终身学习”之理念。政府应组织党员干部代表每月开展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成果记录在案,制成简报,发送各单位、企业、社区,必要时可以邀请群众代表参加。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已成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政府带头下,企业和大众都应结合自身特色,选择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目标,为创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工业化和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及核心竞争力而努力。


上一篇:解读创建标准   下一篇:建设学习型银行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方式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