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划等号,可能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新颖而丰富,只有在创建标准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才能避免创建走形变样。
作者简介 钟国兴,男,1958年出生于辽宁凌源。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总编,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兼),编审、教授。曾从事教学、政策研究、新闻等工作。著有《社会选择论》、《重画世界》等书。《重画世界》一书被推荐为“文科大学生必读教材”。发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随笔、纪实等作品数百篇,并有歌词作品发表和被演唱。近年来,组织并主持《学习时报》主办的“全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论坛”和“全国创建学习型城市论坛”。
创建学习型社会或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标准,是开展创建活动的要素。标准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创建的实践导向。为了避免误区,制定的创建标准应充分体现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至少要考虑或回答如下问题。
一、凭什么学:学习同信息化结合的程度
为什么今天要创建学习型社会?为什么自然经济社会和以往的大工业社会算不上学习型社会?重要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空前提高,给社会性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知识共享的全新平台,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手段,提供了大量的学习信息和知识,也提供了更多的反思机会,可以实现许多人多种方式的互动,学习社会化了,组织化了。这说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离不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个地方、一个组织信息化的水平往往制约着创建的程度。所以,评价一个地区或组织创建工作如何,社会信息化、组织内部信息化程度及其在学习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一个重要标准。离开这个标准,即使学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也不是真正的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组织,只能是走向真正学习型社会的“前学习型社会”,或者是走向真正学习型组织的“前学习型组织”。 当然,“前学习型组织”、“前学习型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为真正创建学习型社会及组织进行了必要准备,不能因为不具备信息条件而贬低它的价值。但是,也不能盲目拔高,以为它就是我们追求的现代目标。
二、 谁来学:从个人到组织和社会 社会化、组织化的学习才是学习型社会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不能仅仅理解成全员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学习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人人学习。如果全员学习、人人学习离开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化、社会化学习,仍然不能算作是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学习型社会,不应该看社会上有多少人在学习,也不能看学习如何轰轰烈烈,而应该看这个社会及该社会各种组织的现代学习能力,看这些组织和整个社会是否能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通过反思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原来的组织结构、原来的组织战略、原来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才是从主体上判断学习型社会的尺度。
三、学习什么:新知识、新理念及如何工作与生活
学习型社会应该学习的,首先是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理念,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只有把学习理解为是思维方式的反思和完善,是思维方式的超越,是对整个社会理念和行为的超越,是对整个社会运作方式的反思和完善,这才是学习型社会。当然,这要看反思和超越的程度,看是形式主义的反思还是真正深入的反思。还有两个重要方面需要学习:一是工作,二是生活。只有学习工作化、学习生活化和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学习的内容才是丰富的,才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什么方式:互动式、全员且终身的学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尽管也会有一定规模,但并不能形成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广泛的互动。互联网的出现为改变这种局面提供了可能,以它为基础条件的学习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广泛互动。广泛互动,是新时代学习的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组织化学习、社会化学习的最为实质性的内涵。 强调广泛互动式的学习,并不排除个体的学习,因为除了传统的、正规的训练外,还存在着许多持续的、个体的或小团体化的自我进修式的非正规的学习,这种非正规的学习才是更大量的,其作用不可低估。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分散的学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互动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具有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无论什么方式的学习,都必须让每一个学习者有兴趣、有动力,而不能仅仅靠政府和组织推动。政府和组织的推动还是外力推动,过大的外力往往会产生强制力,使人们失去学习兴趣。找到个人学习本身的动力,至少应该解决如下问题:其一,学习的内容是否是每个人能力、事业、生活发展的需要;其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其三,给人们学习提供充分选择余地,尊重每一个学习者,如自由选择课题,自由组合成为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还要尊重每一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五、靠什么机制保证学习型社会运行 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不是仅仅靠政府对学习的号召,掀起几个“学习高潮”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系列机制,把社会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去推动和促进学习。从总体上讲,学习型社会的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信息流通机制 学习型社会是以信息流通、知识共享的网络为基础的,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首先创造信息化条件,保障信息的充分、快速、有序流通。要激励充分开发和利用良性信息的行为,在网络上以及网络之外建立多种信息交流平台。 2)激励学习的机制 为了使学习成为一种持久的行为和普遍的风气,学习者和恰当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优秀的学习效果应该不断得到认可和奖励。 3)激励运用知识和创新的机制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和创新,只有建立起促进知识运用和进行创新的机制,学习才能成为一种持久的群体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机制并不等于制度。制度是规范和引导人们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离开机制无法发挥作用。什么是机制?机制是一种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化之间的关联、对应关系,用控制论的语言来说,是正反馈或负反馈的关系。凡学习和创新必得到奖励,奖励本身反过来激励学习和创新,它们之间形成一种循环,这就是建立起了一种机制。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表明,制度能否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并不在于它如何繁复,而在于制度和制度之间以及制度和人们行为之间能否构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离开机制,制度就会被闲置起来。要使一种制度进而成为有效的机制,不仅需要它缜密,而且要针对性强、主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制度、机构之间互相提供保障等等。 六、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流通和学习创新的互动 “学习型组织”之特之新并不只是在于学习,而在于它是一种新型的组织。这个“新型”组织的客观基础就是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们必须调整、变革组织和社会的结构、机制,使之适应并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以促进人们的组织化、社会化的学习与创新。 那么,一个组织和社会在网络时代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新结构呢?这在1965年就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睿斯特提出来了: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和系统开放化。这是他当时按照系统动力学对未来组织模式进行的推断。后来网络的发展证明他的这一构想、预测道出了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内容,是正确的。相比之下,他的学生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所阐述的不过是具有扁平化、咨询化和开放化的组织在学习上所应有的管理方式。 为什么一个组织要扁平化、咨询化、开放化?道理很简单,当计算机和网络普及之后,当一个组织采用网络管理以后,如果这个组织仍然保持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就不利于信息流通,网络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为此,必须对原有组织进行“扁平化”改造,减少组织层次,允许信息“越级”的、多向的流通。同理,如果在组织内部不能实现相互咨询(如所有成员之间、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内对外开放,那么,网络也是形同虚设,造成资源浪费。如果要满足人们学习、创新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让学习、创新的效能及时地、充分地发挥出来,一个现代的组织和社会,就必须实现扁平化、咨询化、开放化。这“三化”是“学习型”之说的精华和灵魂,集中为一点,就是追求一个组织的活力。离开这“三化”去强调“五项修炼”,学到的并不是“学习型”,而是一些皮毛。从这种意义上说,搞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一定要变革和改造组织结构及机理,这才是学习到了骨头里。 七、什么效果:核心能力的提高 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今天的学习并不是要简单地维持一个人的固定工作或企业常规的运营,而是要不断地形成和强化自己独特的优胜能力。一个组织不能仅仅把学习当作目标,而应当将学习看作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手段。换句话说,学习这种行为确实能产生新知识,但新知识本身并不足以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而必须化为提高组织绩效的实际能力,才能有效地显现其价值。这种独特的优胜能力是不可替代的,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被称为核心竞争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是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也是要提高城市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的,除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人更好地生活,使每一个人具备更加全面的生活素质,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八、什么观念:“活”的观念 学习型社会必将形成一系列新的观念,如,学习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变化的观念、升级的观念等,这些观念逐渐会成为人们的基本意识。但这些是观念的内容,并不是其特点。学习型社会在观念上的特点是什么?一个字:“活”。活是学习型社会观念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型社会诸种观念的灵魂,它贯穿在所有观念之中。 活的知识观。学习型社会提倡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把知识的升级和重组作为不断的追求。 活的信息观。人们必须在诸多信息中不断做出选择,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动态性、综合性。 活的学习观。学习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生活中一个经常性的主题,在变化发展中学、随机地学、终生地学、互动地学,而且要组织化、社会化地学习。 活的人才观。学习型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泛的适应性,更加重视一个人学习、创新的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除基本知识和经验外,学习力、创新力和发展潜力将成为评价人才重要的尺度。 活的资源观。在学习型社会里,最能应对未来变化的是活的人力资源,它的开发被列为经营诸种资源的首位。 活的组织观。学习型社会重视组织的柔性、适应性、可调性,维护组织机构的严格等级和硬性边界的观念随之淡化。 还可以概括出学习型社会的许多“活观念”的内容,但仅仅这些就足以说明,学习型社会会让人们的意识为之一新。 九、什么载体:城市、组织、俱乐部等 现代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企业、机关直至社区、城市等等组成的,创建学习型社会就需要有这些作为载体,具体地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等。 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同生活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变得平等,不是父母对子女进行单向教育,而是互相学习。家长在学习的变革中必须习惯做自己孩子的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观念,这一点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一环。学习型家庭还要注重充分利用影碟机、电脑、网络等现代的信息、音影设备等现代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等等。 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学习型组织包括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机关。佛睿斯特的结构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讲的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机制,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讲的是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模式。除了这些,西方还有关于组织管理的一些独特观点,也很值得借鉴,例如,流程再造、5S管理等。其中5S管理对于新时代组织如何办公有些很具体的要求,如办公桌必须干净,保证在10秒钟内找到任何文件等。为什么以这些具体的标准要求学习型组织的员工?因为在信息社会,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要处理的问题太多,必须迅速选择信息、及时处理问题,否则,就会贻误时机,造成工作失误。因此,只要我们把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方法放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就会发现它们确有其新意和实实在在的道理。 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的具体化,是学习型社会的区域上的先导。一般说来,城市在信息化以及其他学习条件上,要比农村发达。因此,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从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城区)开始,并由此影响和带动城郊直至农村。在众多城市中,创建应该首先从信息条件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开始。学习型城市应该以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场所、学习(教育)机构为载体,充分开发各种学习资源,致力于人们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区域之间的学习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学习创新人才的出现和发展提供激励机制。 学习型教育网。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最初就是同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包括老年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等,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为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创办各种学校,建设各种学习场所。学校应该根据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改变灌输式、死教死学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管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和培养全面素质,为社会提供有潜力的、可继续发展的人才。 学习型政党。中国要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国共产党必须建设学习型政党,走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潮流的前头,把各级党的组织建设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倡导学习,引领学习,推动新的学习机制建设。有这样一个执政的大党来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是中国独特的优势。学习型政党,应该成为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导向,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证。 学习型政府。如果说学习型政党引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那么,学习型政府要具体地使学习型社会的设想和目标得到实施,它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创建学习型政府,政府机关就要在信息化办公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保证内部、外部信息的充分流动,建立各种机制,促使信息不断得到优选并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环节。在实行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同社会上特别是作为服务对象的群体,保证通畅的信息沟通和咨询。与此同时,建立各种促进学习的机制,针对需要,进行互动化的、组织化的学习。 我们所说的学习型社会的载体,是指任何能够承载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活动形式或平台,因此,学习型社会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各个层次的载体,而不只是几个。 十、谁能先行:先导群体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有的群体具有先导的作用,抓住先导群体,促其先行,就会带动整个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些人群会起到先导作用? 首先是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调动和使用的权力;他们担负的社会责任重大,更需要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他们一般素质较高,所处的位势较高,在学习上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率先学习。首先,要和大家一起平等地做学生。此外,还要去组织学习活动,为大家的学习提供条件。 职业知识分子。这里说的职业知识分子,是指专门从事知识研究和传播的学者和教师。他们掌握的权力不多,但他们在知识的传播上比一般人群有更大的话语权,他们在引导社会的学习上有更重要的作用。因而,职业知识分子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另一个先导群体。职业知识分子集中的组织,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并大力传播学习型社会的观念。 青年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一支生力军。青年的优势在于,在成长过程中就接受了新的知识和观念,很少有落后的思维定势,也很少有旧的知识负担,他们的知识不需要彻底的重组,就可以随时同新知识相融合。如果引导得好,青年可以成为先行者。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青年组织吸引青年、影响社会的一个大好的战略机遇,应该紧紧地抓住它。 十一、怎样管理:系列“修炼” 《第五项修炼》是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彼得·圣吉归结出了五个基本方面。这五项修炼的内容就是: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五项修炼似乎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然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五项修炼并不是五个简单的原则,彼得·圣吉把它变为一系列可以操作的原则,尽管不一定正确和有效,但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还有,我们不要把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简单地等同我们过去的做法,因为它们还有许多区别。这些区别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例如,“共同愿景”同我们过去的“远大理想”的区别在于三点:第一,“共同愿景”是建立在每一个人的个人愿景基础之上的,同个人的利益、前途直接相关;第二,“共同愿景”不是一个很远的只让你去为之付出的理想,而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不断接近和实现它的快乐;第三,“共同愿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的。再如,团队学习同我们过去的学习也有不同,区别在于:第一,这种学习是互动的,而不是单向、自上而下灌输的;第二,鼓励有差异的信息流动,鼓励不同的意见交流和“深度汇谈”。“五项修炼”是关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第一次系统的概括,对今后这方面理论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包括建设学习型政党,都不能离开对它的借鉴和运用。 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方式必定会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不能说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全部内容,也很难说是它的核心内容,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管理模式,并不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的标准,也不是学习型组织的全面标准。如果把它理解为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标准,那么,创建活动难免落入偏颇,在中国也很难完全行得通。 当然,要真正确立学习型社会的标准,还需要把上述条件进一步具体化,有的还需要数字化,以便严格地对有关问题加以衡量。学习型社会的标准是总的,有了它,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等,都可以根据总的原则及具体特点确立起来,它们不应该相去太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