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登龙,今年54岁,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的一名高级技师。 从一名徒工成长为大庆油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的他,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评聘为首批技能专家、命题专家,授予“重大先进典型”称号;2005年被大庆油田公司选树为新时期“五面红旗”,命名为“永攀新高的工人技师”;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知识型职工标兵”,并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个人感言: “一个人文化基础差,但追求不能差,知识水平低,但志向不能低。” “我坚信,我解决一个问题,你解决一个问题,企业发展就没有大问题;我出一把力,你出一把力,企业就能焕发无穷的生命力。”
演讲词 永攀新高的工人技师何登龙 1971年,我初中毕业,当时全国上下正掀起“工业学大庆”的热潮,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深深激励了我,我来到大庆油田当上了一名作业工。 初到大庆的我,基础差、底子薄,连书信都写不好。刚到作业队时,在井上师傅让我去拿管钳,可我转了好几圈,看着一大堆工具,也不知拿哪个,人家都笑我。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就把全队的工人都当成自己的师傅,不懂就问,不会就练,直到弄懂学会才肯罢休。在同批徒工中,我是第一个单独顶岗的。 一年后,部队到油田征兵,我参了军。当兵四年,我一边刻苦训练,一边挤时间学习。由于表现出色,在同批入伍的战士中第一个入了党。1977年转业,我又如愿回到了大庆油田,在采油四厂当上一名采油工,重新开始了令我引以为荣的石油人生涯。 随着工作上接触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常常感到文化知识不够用。1988年,正赶上成人中专招生,我报了名。当时,我既要照顾患有严重骨质增生和风湿病的妻子,还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为了不影响妻子休息,我在厨房和孩子们挤在一起学习。炎热的夏天,小厨房像蒸笼一样,汗水顺着脸往下淌,脖子上搭的毛巾不知拧干多少回。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几乎天天都学到深夜。邻居看到了说,一个工人,只有初中文化,能把活干好就行了,还学啥呀?是啊,我也知道学习的困难和艰辛,谁不愿意图个安逸,可人活着就应该有点目标和追求。企业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出点力,谁都不能拖后腿。经过不懈努力,我如愿以偿考取了成人中专。1992年,我又顺利通过首次选拔高级技师考试,在1万多名职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厂第一名高级技师。 知识就是力量 大庆油田从六十年代会战至今,经历了自喷开采、注水开发和三次采油三个阶段,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油田技术进步,我更加注重学习和钻研,尤其是在解决生产难题上下功夫。要是生产有啥问题没解决,我心里就空落落的,晚上睡觉也不安稳,一旦有了思路,就是半夜也要爬起来琢磨。 1999年7月,队里有些组合井口阀门关不严,开关不灵活。发现问题后,我一头扎进井组,反复进行拆卸研究。一天晚上,我骑自行车往家赶,边骑边想问题,一不小心,连人带车翻到沟里,压在车子下面,半天没醒过神来,浑身湿漉漉的像个泥人。经过10多天的研究,我终于发现问题出在阀芯与阀杆连接的销子上,就动手加工40多个销子,一安一个准儿,不但解决了问题,节约材料费12万元,还获得厂科技进步奖。 沉降罐是转油站的重要生产部位,罐上25米高的烟囱,靠三根绷绳固定,烟囱角环长时间磨损绷绳,会出现继绳、倒烟囱等事故,是一个比较大的不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难题,我让吊车司机用铁笼子将我提上去,观察、分析烟囱角环磨损原因。铁笼子在高空中晃来晃去,累得我两眼红肿,但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反复研究、多次改进,我终于研制出绷绳耐磨器,使绷绳和角环的磨损程度降到了最低,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由于我经常解决技术难题,工人们觉得我技术全面,都亲切地称呼我“何大拿”,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我技术能力的一种认可,也是对我更好工作的鼓励和鞭策。2000年年初,队里让我担任中转站站长。到站上没几天,我发现沉降罐液位不稳,小班工人隔一两个小时就要调节一次,调一次就得半个钟头,为了防止冒罐,夜班工人有时一晚上要多出去八、九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连续跟了十几个夜班,发现调节螺杆设计长度有缺陷,就画图加工新的调节螺杆。 多年来,我先后解决各种生产难题300多项,提合理化建议285条,进行技术革新71项,累计创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 知识、技能任帮带 我常想,一个人技能再高,也毕竟力量有限,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把经验总结出来,传授出去,带动大家一起提高,让油田长远发展充满希望,这是作为一名知识型职工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九十年代初,个别工人在维修设备中因盲目操作,经常发生磕磕碰碰机械伤人事故,让人十分痛心。从1992年开始,我边实践、边研究,编写了《中转站事故预想百题解》、《更换抽油机零部件标准》等书籍,有疑问就向专业人员请教。经过上级部门审查,一次性通过了《更换抽油机零部件标准》,这也是大庆油田第一个由工人编写的岗位技术操作标准。 随着计算机在油田生产中越来越普及,我作为一名采油高级技师,深知计算机知识匮乏意味着什么,渐渐有了危机感。计算机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普及教育,可对于年过半百的我来说真是高深莫测。我这双拿惯了工具的粗笨大手,在键盘上敲打,既不会拼音,又不懂英文字母,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夏季里,我坐在电脑前,拼写汉字,记住了又忘,半天打不出几行字。本来就爱出汗,经常是汗流浃背,额头的汗水滴哒滴哒落在键盘上。虽然难,可我就是要攻克微机操作这道难关。我发扬“铁人”的“识字搬山”精神,刻苦练习,不懂的就向孩子请教,向他人求教。孩子劝我:“别学了,挺难的,你学不会”。老伴心疼我:“这么大岁数了,还那样笨学、傻干,累坏了咋办?”我就全当没听见。两个月过去了,我愣是凭着这股执着劲,从刚开始连字母、拼音都对不上号,手在键盘上找不到准确位置,到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制表、绘图、文字编辑和多媒体教学、建立技术教育题库。我凭着坚强和执著实现了对自己的又一次挑战和超越。 几年来,油田上下广泛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2003年矿里交给我一项新任务,要求组建矿职工培训室,负责全矿的职工培训工作。我把自己多年收集攒下的各种教学模具献了出来,还到其它单位找老朋友搜罗培训用品,实在找不到的模具,就花几千元钱买来材料,自己动手加工。不到两个月时间,共收集、组装各种培训设施1600多件,建立可操作生产工艺模型16套,完善操作规程65项,建成了第四采油厂培训功能最全、培训工种最多的培训基地。在培训工作中,我要求非常严格,对达不到要求、完不成培训计划的学员,我从不放过。让我批评哭过的学员不计其数,学员们暗地里都叫我“魔鬼教练”。可当学员们在厂、矿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我汇报,让我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地发挥一名技能专家的作用,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骨干,帮助岗位职工解决生产难题,我在厂、矿计算机主页上开设了“何登龙帮你解难题”网页,并陆续开设了各工种练习题库、职工自考等栏目,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传播快、覆盖广等优势,更有效地开展职工网络培训、教学、辅导、答疑等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多年来,我先后培训职工5000多人次,有200多人被评为厂、矿技术能手,36人获得局、公司技术能手称号,5人在全国石油系统技术大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所带的徒弟中,有100多人已经成为厂、矿管理人员或高级技术人员。 (Y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