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企业文化>文化理论>文章内容
中国企业的“内圣外王”之道(1-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8-03-16 (阅读次数:

 

              中国企业的“内圣外王”之道(1-2)

 

王绍璠先生给厉以宁先生的一封信

 


王绍璠

 

    ……

    后学尝以为国内当今种种现象,诸如人性之堕落、人心之腐蚀、社会之浮靡、当局者之无识……究其主因,实来自改革开放以来之官商勾结,图谋私利,罔顾国法与道德之企业不正之风(首先是来自香港、日本、台湾之商人)。

    而此企业不正之风的形成和积累,恰恰是企业和国人“完全”忽视了如先生所说的“介于无形与有形之间的“第三支手”---习惯与道义调节(也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完备的企业文化)。

    同时,也更完全忽略了如先生所说的“基于道德信念而进行的收入分配。”

    正如先生所说:“假定我们只承认有市场进行的第一次分配与政府主持下的第二次分配,而忽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次分配,实际上就是把社会经济活动过分简单化,不承认人作经济活动主体的目标的多元性。但有了第三次分配,社会的收入就可以趋向于协调,社会的经济运行也就可以更为顺畅。”

    可以这么理解先生以上的话:

    正是具足这个“第三支手”---企业文化的功能,国人和企业才能充分发挥人性的光辉,人性的智慧,更为多块好省地使社会收入趋向协调,使社会经济运行顺畅。

    如此一来,企业走上了正规:合于国法,合于道德,合于人情;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最发达之时,也是道德最高尚之时。自然而然,以上所说的种种社会现象,就都会逐渐改变转化,消灭于无形。这便是企业文化利国利民主要的贡献,也是主要的作用。

    这是我对先生所说的“第三支手”功能的理解。

    同时,先生在文后提到的“庸才沉淀”现象,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及产品文化等的论述,在在处处都充分表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如先生所说:“假定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较大的成绩,并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体现到自己所提供的产品及劳务之上,使自己的产品有别于同行业其它企业的产品,从而使自己的盈利增加和所取得的市场份额的扩大。”“企业文化以及与此有关的产品文化,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增强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只要企业考虑到市场竞争的上述作用,那么不管企业领导人有没有建设企业文化的自觉性,他们都将迟早被卷入建设企业文化的大潮之中,否则,他们所领导的企业迟早会被挤垮或淘汰出局,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其实,无论是各种企业的领导人员或是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如果他们本身没有道德自觉,缺乏内在识养的话,如先生所说的一切,都将被庸俗化和简单化,也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为止,无论国企私企仍然存在着那么一大堆劣性和待解的问题。

    同样的也可反证先生在“从治水与民族传统谈起”的论述中所说的“与治水有关的民间协作精神,互助精神,历史久远,他们也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协作与互助,不仅使本民族具有特殊的凝聚力,也具有一种同其他民族相融共处的互谅互助的精神。”

    “这种韧性,这种经得起磨难的精神,同样形成了民族传统。正因为有了这种不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所以在历尽磨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发展了,壮大了,成熟了。”

    “因此治水和战胜水灾的历史所留给我们民族的,主要是对疏导的重视,是广泛的协作互助精神,是不怕磨难的一种韧性,这些正是民族传统中最珍贵的东西。”

    当国人和企业一旦背离了先生以上所说的精神之时,正如先生所说:“企业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就的。”没有真正的企业文化,则社会、企业还是会继续“恶性循环”或“劣币逐良币”的。

    感于先生精辟之论,后学乃有续貂之辞以呈。

    当前社会或企业最主要的关键,正如文前所说,一部分各级领导人员缺乏内养素质和忽视道德节操,诚如明末顾炎武所说的:“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

    临当“入世”之时,中国的企业如何面对“新的八国联军”,应该是个主要问题,绝不能再以“五百强”等等口号作为“新的符咒”来自欺欺人,而是应以全民族的素质,全企业的成熟为要旨,“协作互助”共同打拼“中国制造”的名牌。 

    全民族的素质要提高,全企业的成熟要达标,还需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国人、每一个企业者身上;每一个国人、每一个企业者对于自己民族的优良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是否有所认同,是否有所涵养,正是国人和企业素质提高与成熟的主要因素。

    反观欧美、日本的国民素质和企业者的内养,正是继承了他们自己的传承文化思想,从而消化创新,为他们的国家民族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如同我们一样,有时竟会“舍己之长,取人之短”,形成一面倒的“文化趋势”。

    因此,如何疏导国人和企业者,只懂“洋理论”,只学“洋文化”,面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思想都付之阙如的“现世之风”,后学以为是当今企业界在“新经济时代”首要的课题。

 



生命在于脑运动

 

王绍璠

 


    以读代看,即多读书少看电视。

    参加讨论,促进思维,锻炼心智。

    多读报纸、杂志,以开眼界,增长知识。

    多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反应能力及亲和力。

    接受终身教育,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中。

    培养爱好:运动或音乐。

    静坐养心:激发右脑功能。


    大脑在支配人的思维和言行过程中存在3秒钟的生物节律。

    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景象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大脑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对多重复杂的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都遵循3秒钟的节拍,正好和人的生物节拍相吻合,所以非常悦耳。

    了解3秒钟现象,对于合理开发人的潜能和思维有很大帮助——例如禅文化中的“参活头“,就是依循3秒钟效应的节奏来进行。

    记忆衰退、思维迟纯并非衰老的必然结果。人脑会持续地发育并进行自我调节,智力锻炼至关重要。

    因此,锻炼大脑永远不会太迟。

    通过身体和智力锻炼来促进大脑发育最好的方法:阅读、阅读、再阅读;静坐、静坐、再静坐。

    对大脑的扫描显示,脑力锻炼使大脑中经常使用的部位变大,与此同时,大脑中不常使用的部位会出现萎缩。

    一个健康的大脑需要健康的动脉输送大量的氧气。促使动脉的健康最好是:户外体育运动以及室内瑜珈或静坐;其中最“多快好省”地方式就是“静坐”。

    适当量的磁场有助于大脑健康和缓解抑郁症。

    磁场对人体被列为水、空气、阳光之后的第四生命因子。

    大脑是人体对磁场最敏感和需求最大的器官,是磁感敏锐性最强的部位,大脑的磁感也可称为“磁觉“,磁场对人类的大脑补充和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最新的脑生理科学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学会如何控制大脑,让他在适当之时产生那种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化学物质,教导大脑在适当之时释放出免疫的化学物质,增强抵抗能力。

    比如大笑能提高大脑的吗啡水平,缓解痛苦和内心压郁。

    静坐到一定“深化”,可刺激脑内吗啡的旺盛,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能力。


    接受自己的喜,接受自己的悲。

    因为接受,所以没有冲突,

    他们是那么沉静而尊严。

 


印度的“软性”价值

 


张哲诚

 


    提起印度,人们立刻联想到的,可能是它高速增长的人口,站在乡村街头密密麻麻衣衫褴褛的大人和小孩;城市里一边是拥挤不堪的交通,另一边是永不止息的游行示威队伍;报纸、电视从早到晚都是政府官僚腐败的报道,今天被报道收受贿赂,明天照样高枕无忧……

    相反,这一古老国度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曾经让中国大学生陶醉的泰戈尔,世界奇迹之一的泰姬陵,这些美好神秘的事物,反而在我们的印象中变得日益稀薄。近来,由于对印度软件业的报道,使我们对这个“苏醒的巨象”(美国《商业周刊》语)又重新刮目相看。但与此同时,文明与落后,巨富与赤贫,政治的动荡与人心的稳定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更加重了这个国家的神秘色彩。

    但是我们实在无法找到这种两极化的源头,或许只有进入与普通百姓生死相连的社会土壤,才能吮吸到它普遍的智慧和价值,这种智慧与种姓无关,与贫富无关。


按照天性生存的民族


    在印度,像新得里、孟买和加尔各达这样的大城市,都能见到大片大片的贫民窟,即使是在一些富人居住区周围,在破烂不堪的道路旁边,都是随处可见的贫民住宅,房屋低矮、阴暗、破旧、潮湿,成群的小孩在地上跑来跑去,妇女抱着幼儿,在他们中间穿行劳作,他们的生存状况用“赤贫”来形容并不过分。

    令人心动的是,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景况之下,他们的表情中没有无奈、倦怠和麻木,更没有愁苦、悲苍和冷漠,反而个个怡然自得,坦然而又真实,充满详和的气息。

    有时候,不知谁家播放的音乐突然响起来,从屋外传进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小孩、成人甚至老人,都会马上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情,随着音乐,跳起舞来,相互嘻笑着,走入忘我的境地,全然不管周围的环境。印度人大都能歌善舞,这种天赋的善感情怀成了他们的快乐之源,他们竟然能够生活在“闻乐即起舞“的状态中。

    在印度,有很多的节日可以使人们聚在一起,家族的聚会更是频繁,几平每星期一次。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整个家族“无目的”地聚在一起,(并不是要解决家族的什么问题)互相表示问候,然后跳舞、唱歌。其实印度舞蹈非常难学,但是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即使没人教,小孩也会去模仿别人。

    当家族的长辈行将去世时,如果他(她)看到儿孙都长大成人,有很好的工作、事业或者爱情,那么他(她)会满足地在“微笑”中离开,那么大家在短暂的悲伤之后仍然会“欢乐”地跳起舞,祝福他(她)“美满”地离开人世,而不会陷入巨大的伤痛之中。

    这就是印度人,按照天性生存的民族,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去形容印度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快乐”是唯一精确的词语。


爱情是一种祈祷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印度人如此钟情于歌舞,但在整个印度,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很少见到歌舞厅,新得里更是一家也没有。歌舞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少时空的限制。但是电影院却非常多,在孟加老尔这样的小城市,就有90座电影院,看电影成了印度人除歌舞之外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印度是世界上电影最多产的国家,相对而言,进口片的比例很小,所以主要是以本土为主,而且本土片几乎永远是清一色的以爱情为主题。无数的爱情插曲从电影里唱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唱到人们的意识深处。

    一位来中国的印度朋友曾对我说,在印度歌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淡淡的爱”、“只求曾经拥有”、“分手”之类的词语,这让他无法理解。在印度人看来,与爱情相关的情感,只有两种,爱或者不爱,如果爱,就是100%的诚意和关怀,不可能会有什么“淡淡的爱”。如果是万不得已分开了,也不会“分手”,而是“心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印度到今天,竟然还有80%~90%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父母主要考虑的方面是道德和家族,所以在印度有种说法是,选择一个对象的同时,也就等于选择了他(她)的家庭和家族。虽然婚姻是包办的(许多当代的大学生都认同这种做法),但是印度的离婚率却非常低,因为离婚被看成是不道德的,如果说谁选择了离婚,那么他往往就得被迫离开所居住的地方,另谋出路。

    有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个叫做sahirhudiyanwi的人,和一个女孩彼此相爱,但是由于双方家族的反对,始终不能结合,最后那个女孩终于嫁给了另外一个人,而他也就终生未娶,并用诗歌来表达他的爱情,表达了整整一生,现在许多印度的电影插曲,就是来自他所写的诗歌,被人们广为传唱着。


道德感已深入血脉


    人们往往会有这种印象,越是贫穷的地方,治安状况越差。印度的文盲人数是世界第一,而这些文盲大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印度的犯罪主要来自政治的动荡和民族的冲突,而不是为了劫财,印度的穷人只会去求乞,而不会抢劫。印度也有很多乡下的穷人到城市里去打工,担却不存在“外来工犯罪”这样的城市问题。印度的治安状况总体来讲是非常好的,这在有着如此众多穷人的国度是难能可贵的。

    在印度,还有一种情况是根本见不到的,比如在许多国家的街头,不时有女孩向你示意,表示对你有好感,想和你进行某种“交易”,如果问她,会说因为家庭贫穷,或者没有工作,或者自己被家里赶出来等等诸如此类的说词。印度人说,无论是哪一种说词,都不可能成为理由,所以这种事情也就不会发生。因为这样做,无论对家族的道德还是个人的道德,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个人不允许,家族更不允许。

    而以下这种情况,在印度却是司空见惯——无论你在城市、乡下或是荒郊野外,你可以随便搭乘过路车,只要招招手,陌生的车辆也会停在你面前,司机一般都很乐意送你一程,而且是免费的,你永远不用担心被骗。

    印度人基本上都不杀生。中国驻印度使馆的一个朋友说,如果一个蚊子落在印度人的身上吸血,他一般是不会把蚊子打死的,而只会挥挥手把它赶走了事。因此印度可谓是动物的天堂,牛、羊、狗、松鼠遍地都是,鹦鹉、斑鸠、鹰以及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在太空飞翔。

    印度的家庭经常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往往会将一些东西和钱财捐献给前来乞讨的人,这已经成为一种风俗。即使在平时,行善也是一种很普通的事情,从来不会在报纸上大张旗鼓地宣扬,说给什么基金会或什么慈善机构捐了多少钱。

    有一位社会学家,曾经在走遍中国某省所有的农村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农民的道德意识,往往在其本地的时候,会维系得非常好,但是到了城市或者异地他乡,一方面因为处于城市边缘而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另一方面因为远离亲人和同乡,而往往会导致道德感的淡化。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维系印度人的道德,是什么力量使其远在异国他乡,却仍然在其家族的道德感和道德观的紧紧笼罩下?

    有一本代表了印度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的书,叫《罗摩衍那》,它是讲一位道德楷模的故事,讲述他的一生一世是怎样行事为人的,其中包揽了人的生活、交友、求知、工作等等所有领域的事情,告诉你怎样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本书用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广为流传。几乎所有的小孩从会说话起,就开始学习这本书,大人会无休止地讲书中的故事,影院会无休止地放映。即使长大知道了全书的内容,仍然要继续学习。在印度,这是连文盲都知道的故事。它对一个民族精神的影响力,远远不是《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影响力所能够企及的。


软性价值的力量


    去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到中国来的时候,对美国社会的现状表达了他的担忧,事实上,这种担忧在美国已经比较普遍。许多美国人感到,虽然经济发展很好,军事力量也很强,在军事上完全能够自保。但仔细想想内部的不安全感,人的不安全感:在学校不觉得安全,在街上走不觉得安全,在家里不觉得安全,即使这个社会整体保护得很好,但是在一种“软性价值”严重匮乏的情况下,社会的素质将难以靠法规、法制来维系。

    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哈佛大学卡耐基学院院长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一个国家真正的长期发展,除了钱和权以外,还需要一种软性价值不断发挥作用。这个软性的力量就是美国应该去赞同或者推广的价值。

    而印度恰好可以告诉美国什么是这种软性价值,这是除了物质条件以外的精神价值、伦理智慧、家族道德观等等所构成的文化力量,它对人心素质的整合,对社会安全感的维系,并不亚于法制的力量。

    当人们只看到美国、日本乃至中国都纷纷跑到印度去搜罗软件人才的时候,可能也恰好忽略了另一个更值得世人长久关注的价值,它是来自这个民族血液和灵魂的智慧闪光,来自这个古老文明的新的寓言。

 



在中共中央举行的祝贺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祝词(摘录)

 


毛泽东 一九四○年一月

 


    ……人总是要老的,老人为什么可贵呢?如果老就可贵,那么可贵的人太多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标准。就是说,可贵的是他一辈子总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有利于人类的事,不做害人的事。如果开头做点好事,后来又做坏事,这就叫做没有坚持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他今年六十岁了,他从同盟会到今天,干了四十年的革命,中间颠沛流离,艰苦饱尝,始终不变,这是极不容易的啊!从同盟会中留下来到今天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始终为革命奋斗,无论如何不变其革命节操的更没有几个人了。要这样做,不但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然就不能抵抗各种恶势力、恶风浪,例如死的威胁,饥饿的威胁,革命失败的威胁等等。我们的吴玉章同志就是经过这样无数的风浪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各方面的好处,但特别要学习他对于革命的坚持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一件事,这是党的光荣,这是中国革命的光荣。我们今天大家欢欢喜喜的庆祝他的六十生日,我想,主要的意思是在这里。

(载《新中华报》,一九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柳树和松树

 


毛泽东 一九四四年春

 


    还要学会两种本领,头一个是松树的本领;第二个是柳树的本领。松树发育生长,不怕刮风下雨,严寒之中也能巍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插到那儿都能活,一到春天,枝长叶茂,随风飘荡,十分可爱,柳树有“灵活性”。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松树的原则性和柳树的灵活性,缺一不行。

    注:这是给随军南下干部的讲话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在基本原理方面是相同的。在形式和风格方面又是互相区别的。社会主义各国的艺术都以社会主义为内容,而又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有同有异,有共性、有个性,这是自然法则。一切事物,不论自然界、社会界、思想界,都是如此。好比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仔细一看,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要一棵树找出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是不可能的。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在基本原理方面,各国都相同;而在基本原理指导下的一些小的原则和表现形式,各国又不同。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就是这样。在基本原理方面,两个革命是相同的;在表现形式上,两个革命却有许多不同。例如:革命的发展,在俄国是由城市到乡村,在我国是由乡村到城市,就是两个革命的许多区别之一。

    世界各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有些人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否认自己的民族特点,盲目崇拜西方,以为一切都是西方的好,甚至主张“全盘西化”,这是错误的。“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是中国老百姓所不能接受的。艺术和自然科学不同,例如割阑尾,吃阿司匹灵,这些医疗方法,就没有什么民族形式。但是艺术却不同,艺术就有民族形式问题。这是因为艺术是人民的生活、思维、感情的表现,同民族的习惯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历史发展具有民族范围内的继承性。中国的艺术,中国的音乐、绘画、戏剧、歌舞、文学,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为了否定中国的东西,就说中国的东西没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对,中国的音乐、绘画、戏剧、歌舞、文学,都有自己的规律。没有自己的规律,就不会形成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艺术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抱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人,只是没有去研究中国艺术的规律,不愿意去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东西,这是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

    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历史上的东西,有精华,有糟粕,混杂在一起,积累的时间又很长,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分清精华和糟粕,是一个困难的任务。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不要历史,把历史割断,把遗产都抛掉,是不行的,老百姓不会赞成。

    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不要向外国学习。外国的很多东西,我们都要学,而且要学好。基本理论尤其要学好。有些人主张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主张对不对呢?不对。所谓“学”,就是基本理论,基本理论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

    马克思主义这种基本理论就是西方产生的,这难道能够分中西?我们难道能够不接受?中国革命的实验证明,不接受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是不利的,也没有不接受的道理。过去,第二国际曾经企图否定和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讲了一些否定、修正的道理,都被列宁完全驳倒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我们必须接受。但是,这个普遍真理还必须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人民正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把它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学习外国的东西,是为了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就这一点说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一样的。一切外国的好东西,我们都要学,学好了都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也要作独创性的努力,并且要用近代外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的科学遗产,直到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例如,西方的医学和其它有关的近代科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细菌学、解剖学,你说不要学?这些近代科学都要学。但是,学了西医的人,其中一部分又要学中医,以便运用近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我国旧有的中医和中药,以便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这样,艺术当然更是这样。要向外国学习,吸收外国的一切好东西。但是,学了外国的东西,要用来研究和发展中国各民族的艺术,学习他们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中国各民族自己的艺术,否则,就没有研究和发展的对象了,我们学习外国的艺术。学习他们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中国各民族自己的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艺术。

    要承认,在近代文化上,西方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是落后了。艺术方法是不是这样呢?在艺术上,我们有长处,也有短处。必须善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以取长补短之故。故步自封,外国的文学不研究,不介绍,外国的音乐不会听,不会演奏,是不好的。不要象慈禧太后那样,盲目排外。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一样,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教条主义。在政治上,我们吃过教条主义的亏,什么都是照抄外国,硬搬外国,结果是一个大失败。使白区党组织损失百分之百,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损失百分之九十,把中国革命的胜利推迟了许多年,其原因是有些同志不从实际出发,而从教条出发,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种教条主义,假使我们不反掉,就没有今天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艺术方面,我们也应当吸取这个教训,注意不要吃教条主义的亏。学外国的东西,不等于统统进口,硬搬外国的一套。要批判地吸收。向古人学习是为了今人,向外国人学习更是为了中国人。

    外国的好东西要学到,中国的好东西也要学到。半瓶醋是不好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两边都要学好,两边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鲁讯就是这样,他对于外国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两边都很熟悉。但是他的光彩,有先不在于他的翻译。而在于他的创作。他的创作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式的,但是它是中国的。我们应当学习鲁迅的精神,精通中外,吸取中国、外国艺术的长处,加以融化,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

    当然,要把中国和外国的东西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不容易的,这要有一个过程。中国的东西里面也可以掺杂一些外国的东西。例如:写小说,语言、人物、环境,必须是中国的,但是不一定是章回体。不中不西的东西也可以搞一点,非驴非马,成了骡子也并不坏。两者结合是要改变形象的,完全不改变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东西要改变。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中国的面貌正在大起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中国的东西还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外国的东西也在变。十月革命以后,世界的面目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变化又有新的发展。我们要注意批判地吸收外国的东西,特别注意吸收社会主义世界的东西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进步的人民的东西。

    总之,艺术要有独创性,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中国的艺术,既不能越搞越古,也不能越搞越洋化,应该越搞越带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在这方面要不惜“标新立异”。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国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更必须有适合中国各民族需要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不要雷同,雷同就成为八股了。土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中国老百姓所不欢迎的。

    这里有一个对待受过西方教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对艺术事业不利,对整个革命事业也不利。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几百万人,他们人数不多,但是有近代文化。我们一定要团结他们,教育和改善他们。买办有文化,那是奴隶文化。地主阶级也有文化,那是封建文化。中国的工人和农民,由于长期受压迫,文化知识还不多。比较起来,在没有完成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以前,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近代文化和技术方面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只要我们政策正确,把他们教育和改造过来,就可以使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能不能够把他们教育和改造过来呢?能够的。我们在座的许多人,过去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从资产阶级那边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够转过来呢?事实上,已经有许多人转过来了。所以,一定要团结他们,把他们教育和改造过来。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有利于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座的都是音乐家,学西洋音乐的,你们有很多重要的责任,整理和发展中国的音乐,要靠你们学西洋音乐的人,好比整理和发展中医要靠西医一样。你们学的西洋东西是有用的,只是你们应当把西洋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两边都学好,而不要“全盘西化”。你们要重视中国的东西,要努力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东西,要以创造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东西为努力目标。你们掌握了这样一个基本方向,你们的工作就是前途远大的了。

 


不管怎样总是要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甚至明天就要被遗忘,

    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

    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

    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

    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套踢掉牙齿,

    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录自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希舒· 巴满墙上的标示)
 


上一篇:中国企业的“内圣外王”之道(1-1)   下一篇:中国企业的“内圣外王”之道(2-1)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