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不要急于打造“模式”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不要急于打造“模式”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7-28
    目前,在规划之初就打算建设“某某模式新农村”的现象,在基层相当普遍。这体现了各级空前重视和支持“三农”的巨大热情,但也暴露出了少数地方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的盲目乐观和浮躁心态。
    当前,个别地方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工作的重心侧重于发展生产、助农增收,而是热衷于追求农村的“新”。凡事动辄就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千方百计争创“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殊不知模式是探索出来的,而不是自己预先设想出来的。模式需要长期的实践来检验,更需要其他地方的认可,决不是一个短期的口号和想当然的规划。“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而艰辛的摸索,才能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最终提升为模式。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在创建之初,也没人听说过吴仁宝要率先在全国创建“某某模式”吧?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实施阶段,急于创建“新模式”,容易滋生各种短视行为。平心而论,目前各地确定的“样板示范村”,与其他平均水平的自然村相比,有很多原本就已经具有了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享受着更多的政策、资金、科技和人力资源,并非都具备可直接复制的代表性。因此,现阶段就奢谈新模式,往往会脱离新农村实际,出现各种拔苗助长的行为。
    其实,新农村的“新”,在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和新形势,在于国家的新政策逐步转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导向。新农村说新也不“新”,其核心和本质仍是“三农”这个世界级难题。当前,建设新农村,还是应少说多干,不要动辄就建什么“新模式”。

上一篇:力除“穷大方”的痼疾   下一篇:创优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