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规划之初就打算建设“某某模式新农村”的现象,在基层相当普遍。这体现了各级空前重视和支持“三农”的巨大热情,但也暴露出了少数地方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的盲目乐观和浮躁心态。 当前,个别地方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工作的重心侧重于发展生产、助农增收,而是热衷于追求农村的“新”。凡事动辄就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千方百计争创“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殊不知模式是探索出来的,而不是自己预先设想出来的。模式需要长期的实践来检验,更需要其他地方的认可,决不是一个短期的口号和想当然的规划。“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而艰辛的摸索,才能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最终提升为模式。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在创建之初,也没人听说过吴仁宝要率先在全国创建“某某模式”吧?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实施阶段,急于创建“新模式”,容易滋生各种短视行为。平心而论,目前各地确定的“样板示范村”,与其他平均水平的自然村相比,有很多原本就已经具有了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享受着更多的政策、资金、科技和人力资源,并非都具备可直接复制的代表性。因此,现阶段就奢谈新模式,往往会脱离新农村实际,出现各种拔苗助长的行为。 其实,新农村的“新”,在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和新形势,在于国家的新政策逐步转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导向。新农村说新也不“新”,其核心和本质仍是“三农”这个世界级难题。当前,建设新农村,还是应少说多干,不要动辄就建什么“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