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采访农民看病难的那些日子里,我们每天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有人说,病魔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这话一点不假。采访中,我们接触到一些农民,家中亲人患有不治之症,他们为了给亲人治病,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卖光了,能借到的钱也都借遍了,欠下了巨额债务,有的甚至采取卖血的方式来筹集医疗费用。 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保障农民健康,必须建立和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可现实是农民对合作医疗有顾虑,因为在贫困地方,尤其在中国的西部省区,农民每人每年要交10元钱,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这就是一笔大投入,更何况报销比例、制度保障能否兑现,很多农民心里没底。所以,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很怀念他们那个年代的“赤脚医生”。那时,每个村里都有“赤脚医生”,每人每年交几角钱到大队,看病不挂号,吃药不交钱。城里医院送医送药到农村,一些城市医生甚至把家安在了农村,不少大学毕业生也都愿意在农村工作,很多手术在家门口医院就可以完成,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危重病人才往县里送”。可后来,“赤脚医生”没有了,城里来的医生也都“飞”了,有点本事的乡村医生也都各奔前程去了。 政府增加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将有力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缓解部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可是在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在西部一些山区农村卫生所设施的简陋:一两张长凳,一张桌子,里屋一张有些脏乱的床。一些该有的医疗设备记者压根就没看到,仅有些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和几把镊子、剪子。 在目前医疗卫生投入总量增长,高端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那些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反而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对“赤脚医生”的怀念不正是农民渴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的体现吗?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民看不起病值得我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