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和规划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为农民办实事为切入点,以增强素质与民主为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清晰勾画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美好前景。从海南的实际出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始终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不动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放在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促进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上;就要坚持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出实招、不搞形式主义,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真心实意地为农民谋利益,善于带领农民群众共创美好生活。 以统筹和规划为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应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统筹规划。统筹方能成“一盘棋”,克服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现象;科学规划方能成“方圆”,克服盲目性,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统筹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应立足当前、把握长远、通盘安排,广泛听取基层、农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方便农民、提升农村、发展农业的要求,规划农民居住区(村庄)、产业发展区以及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尤其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民风民俗、文化历史、地理特点等,把土地整理、产业布局、水系布达、清洁能源、集中居住区(村庄)规划好,将年度建设规划与中长期规划衔接好,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多,农业内部增收低。因此,既要扩充农业内部的用人量,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既要鼓励部分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一些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当前,培植新优势产业的范畴经过探索会不断扩大,尤其要在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优势农产品出口、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方面下功夫。 以为农民办实事为切入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个历史性的进程。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步入全面小康,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目标,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是“量”与“质”的关系。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不得也慢不得。那么,应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当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行路难问题,以方便农民进出;整治环境,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完善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守法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增强素质与民主为保障。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有好的带头人。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基层领导骨干。另一方面,应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把致富能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锋,让他们带着政策、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引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此外,要加强民主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应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农民意愿,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