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建设别被思想误区缠住手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建设别被思想误区缠住手脚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7-2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应警惕和冲破一些思想误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误区之一:为时过早。不少地方,特别是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认为,现在的农村刚刚解决温饱,这个时期谈新农村建设为时过早。不可否认,现在仍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生活仅仅解决温饱问题。然而,在很多落后地区,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达到小康水平,开始盖楼房、买车辆、购高档家电等。这一部分人盖房随意性很大,东盖一处,西建一栋,过于分散,杂乱无章,既浪费了耕地,又难于公共设施的配套。如若等待农村有了较大发展再搞新农村建设,必将造成大量拆迁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在全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具备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后提出的,不是为时过早,而是正当时。对一些欠发达地区,一时无力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也可先行布局规划,提出建设意见,量力分步进行建设。 
    误区之二:无钱难办。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人,包括一些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作后盾的,再好的设想没钱也难办,于是产生一种畏难情绪,从而消极不前。这种唯钱论、畏难论,危害严重。其实,新农村建设不是非要一次投入到位的,没钱也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三改一提高。即改善生活环境,动员各村清理垃圾、污沟、路障;改变生活习惯,通过行政、宣传等形式,解决柴草乱垛、畜禽乱跑、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的问题;改变管理模式,探讨民主自治、民主管理等办法;通过开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误区之三:等靠观望。有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弄错和颠倒,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的事,于是产生一种等、靠、要和观望思想,并把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归咎于上级领导不力、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有些农民说:“我们欢迎、拥护、支持新农村建设,能不能搞好、建好,那是上级和干部们的事。”这种思想误区不破除,必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 
    误区之四:重形轻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新村”建设来抓,只重外形楼房、道路的建设,盯着村容村貌做文章,而对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内容重视不够。 
    误区之五:就农论农。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干部中,总把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发展、城镇建设隔开而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而轻视和忽视工业的发展及城镇建设。其实,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更离不开工业的反哺和城镇的拉动。全靠农业、农民自身,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很难解决。而且,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也需要借鉴工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和工业理念。 
    误区之六:急功近利。在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在一些地方往往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现象。财政倾斜资金,部门集聚项目,社会全力支持,集中打造一些新农村典型,树立一批形象工程,个别地方甚至强迫农民大拆大迁,违背农民自愿的原则,这样的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新农村建设需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但树立典型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农民自愿的原则,决不能由政府或部门出资打造“典型”,不然,不仅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会在广大农民中产生误导。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好的六件事   下一篇:别让“一事一议”走样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