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7-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贫困山区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过去“摆脱贫困,追求温饱”相比,一些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
    首先,是物质基础问题 其具体原因,一是山区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现阶段,山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一块是赴外打工。进入新世纪后,山区传统的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趋被动,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不仅十分困难,搞不好将来还有下滑的可能。而打工经济竞争也越发激烈,尤其是对知识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又正是贫困山区打工农民的“软肋”。因而,依靠打工增收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地方财力支持农村发展力量有限,有限的地方财力难以为农村大量的硬件设施。三是争取国家支持有一定难度。贫困山区在争取国家支持上明显处于劣势,一是许多农民才刚刚摆脱贫困、求得温饱,有的甚至还在贫困线上徘徊,基础太差;二是地方财力弱,缺乏足够的配套建设资金;三是贫困山区一般地理位置都比较偏远,交通信息相对不便,缺乏示范效应,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
    其次是农民素质提高问题 目前贫困山区在提高农民素质上,缺乏有效的措施与手段。其主要困难在于,一是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批外出打工,使长期滞留于乡村的农民整体素质下降。二是由于贫困山区近年来城乡差距、镇村差距、村户差距进一步加大。三是贫困山区受经费限制,公益性文化活动很少。四是贫困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人员不易集中,客观上难度较大。
    其三是环境改善问题 在不少地方,农村环境较以往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比过去污染更加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一些污染企业由发达地区向贫困山区转移。二是随着农村消费习惯的改变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废物、垃圾(尤其是塑料薄膜等白色垃圾)增多,造成生活污染较过去明显加重。三是由于山区越来越多的农户舍弃农家肥,改用化肥,农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污染日趋严重。四是由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过度的耕作在造成地力衰竭同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给农村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困难。
    其四是村级管理问题 近年来,贫困山区素质较高的“能人”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环境,越来越多的远赴发达地区打工或移居城市,城镇干部又不能长期住村,致使村级干部队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滑坡现象,这也给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以上实际困难与问题,笔者以为贫困山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坚持把发展生产,促进农民致富放在第一位 要坚持保护耕地制度,坚持改田置地,坚持水土治理,坚持普及新品种、新技术,坚持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保证粮食与食品安全。要在发展生产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争取国家投入向贫困山区倾斜,给贫困山区更加优惠的政策 山区农民要致富,必须依靠更多的国家投入与更多的优惠政策,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村公益服务入手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国家也应该从保护生态、共同致富角度考虑,给予贫困山区更多的支持。
    加大对贫困山区农村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支持力度 今后,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要利用现代远程传输手段,通过电视、网络对农民实施教育,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加强贫困山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改善村、组基层干部待遇,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基层干部自身素质。没有一支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基层干部队伍,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很难顺利推进。
    逐步解决贫困山区环境污染问题 一是对贫困山区实施更加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同时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防止其因为“穷”、因为搞“政绩”而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污染项目;二是对污染企业坚决实施关、停政策,防止其向贫困地区转移;三是加大科学用肥、用药普及力度,防止过度用肥、用药。

上一篇:发挥江苏名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品牌效应   下一篇:强化三种意识服务新农村建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