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建设新农村贵在创新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建设新农村贵在创新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新华报业网 ︱ 发布日期:2006-6-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苏州省兴化市作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肩负着繁重的任务。建设新农村,没有固定的做法,没有统一的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市情出发,积极创新思路、举措和机制,在建设新农村上不断开拓新路。 
    一是创新思路,务实推进。兴化农村面广点多,发展不平衡性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为重,富民优先,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坚持走多样化的新农村建设道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突出项目招商,突出开发区建设,以全力打造中国戴南千亿级不锈钢产业集群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集群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扶大培强龙头企业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实现GDP300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一般性预算收入10亿元,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夯实建设新农村的坚实基础。 
    二是创新举措,整体推进。新的思路,要有新的举措来推进,才能取得新的成效。我们将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示范作用的新农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戴南、张郭是苏中快速崛起的典型,在建设新农村方面为全市树立了榜样。我们将根据“好村先行、典型带动、由点到面、梯次推进”的原则,要求各乡镇重点抓好1个镇关村、1个中心村的示范小康村建设,突出村级经济、农民生活、村容村貌、农村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内容的督查考核,从而为全市整体推进积累经验。 
    三是创新机制,统筹推进。为农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机制和体制保证,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持续推进、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要创新和完善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加大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新农村村镇建设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地建设中心镇、中心村,充分彰显水乡特色,努力展示生态风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总结近年来全市开展“基层民主议事日”、“三挂钩三服务”等活动以及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在全市614个行政村每季度开展一次村民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使此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同时,对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改革,也要统筹兼顾,积极推进。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决定农村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程度。以创新精神建设新农村,必须以创新精神提升农民。当前,我市农民的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官本位、“书”本位、农本位的思想,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要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在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中阔步前进。 
    (作者:杨峰,系中共兴化市委书记)

上一篇:着力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渠道   下一篇:经济薄弱村的新农村建设从何入手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