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经济薄弱村的新农村建设从何入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经济薄弱村的新农村建设从何入手

——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五塘村为例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新华报业网 ︱ 发布日期:2006-6-2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经济薄弱村如何作为?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到江苏省镇江市五塘村进行了调查。 
    五塘村属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地处茅山老区。该村辖7个自然村,面积6平方公里,共有村民490户1530人。2005年实现村级经济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综合实力在全区83个行政村中列第72位,是丹徒典型的经济薄弱村。一是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是经济相对落后。从收入构成分析,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3个企业,村办采石厂每年收益5万元左右,落户该村的热镀锌厂和碳素厂每年分别交纳土地租金1.58万元和4000元,除此之外,无其它收益。农民收入主要含农业和打工收入,其中一产收入占80%。现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值低1820元。二是基础设施滞后。由于缺乏投入,全村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截至2005年底,该村仍有190户农民饮用塘水。全村18座河塘,大多淤塞,水资源环境较差。近几年,通过兴办农村五件实事,镇通村公路已经建成,但村间通道状况很不理想。三是生态环境亟待保护。五塘村地处丘陵山区,自然资源相对较好。但由于开山采石以及镀锌厂、碳素厂的生产,已经对农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污染,对经济林果和水稻种植构成了威胁。四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大多缺少培训,缺少应有的技能,农村文化相对贫乏。相当一部分村民处于生产无技、打工无门的状态。
    像五塘这类既不靠城、也不靠企业的薄弱村,建设新农村,如果超越阶段去攀比,不切实际去跟风,不仅会陷入“劳民伤财”的尴尬境地,也会挫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对于此类农村的发展走向,李源潮书记今年2月视察镇江期间明确指出,“首先是把规划做好,然后要整治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形成现代农村的形态”,“要防止搞运动”。这是对我们的及时提醒和指导。笔者认为,对类似五塘村的新农村建设,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近期的事情做好,把长远的事情做对。当前,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事情入手,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及早编制村庄规划。乡村规划落后于乡村建设,致使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农民的房子究竟盖在哪里,农民不清楚,干部也不清楚,这些现象在一些农村还相当普遍。五塘村目前的基础,尚不足以对全村的各类资源实行整体性开发,应主动争取建设、发改、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等部门支持,弄清本村自然资源、气象、水系、地质和社会经济状况,对今后的农民生产、生活和生产力布局等提出指导意见,在充分尊重民意、吸纳群众智慧的基础上,确定本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尽快形成村庄建设的总体规划,真正以规划为龙头,对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一时无能力开发的资源实施必要的保护。 
    2、加快推广特色种植。五塘村的区位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较为适合特色种植,也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五塘应根据本村的比较优势,把阳光水稻、优质茶叶和新品水果种植作为首选目标,稳步实施拓面增收。在全村加快形成以优质稻米、茶叶、果品、牧草、畜牧为支撑的多元化、主体化发展格局,为今后的农业深度开发准备条件。 
    3、积极扩大沼气试点。在镇江市和丹徒区两级老促会的引导扶持下,2005年,五塘村选择了3家农户进行沼气工程试点。从实践的情况看,每家农户圈养2-3头猪,建8立方米“三位一体”的新型强回流户用沼气池,基本满足一家农户全年生活用能。每个沼气工程投资3000元,每年给农户带来的直观效益可达1000元左右,除去政府的各项补贴,农户一年半就可收回投资。按每个池子使用20年计算,每年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左右。沼气工程在直接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畜粪便经沼气无害化处理,消灭了传染源,减少了对水环境等的破坏,把农村卫生问题解决在家居和家院之内。另外,五塘的经济林果和阳光水稻种植,有利于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形成“猪-沼-果”、“猪-沼-粮”的生态种植模式,拉长产业增值的链条。丹徒已把五塘村作为沼气示范村,积极向上争取立项,力争2006年使该村沼气覆盖率提升到50%以上。在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在全区有条件的村镇推广,把这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抓出成效,抓出影响。 
    4、着力拓展公共服务。根据丹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结合江苏省农村新五件实事的推进要求,强化对农村尤其是经济薄弱村的公共服务。下一阶段,五塘村最紧要的是抓好五项工程。一是道路通达工程,把乡村公路延伸到所有符合规划的自然村。二是教育培训工程,有计划地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确保每年转移劳动力200人以上。三是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加快自来水普及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覆盖。四是环境整治工程,对村内采石厂、镀锌厂和碳素厂实施搬迁和关停。完成全村18座塘坝改造工作,切实治理大气和水环境。五是文化建设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上述五项工程的推进,最关键的还是资金问题。我们应当从五塘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村集体和农民出一点、财政资金补一点、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等方式,切实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积极有序地推进经济薄弱村的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造福亿万农民的浩大工程。各地的自身条件千差万别,选择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求实。只要调动、发挥好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参与热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经济薄弱村同样大有作为,完全能够积跬步以致千里。 
    (作者:丁憬,系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委副书记、区长)

上一篇:建设新农村贵在创新   下一篇:强化公共服务助力新农村建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