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固然需要农村自身的力量和内生机制,但更要农村以外的力量的支持。这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已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农村城市化的作用。 一、城镇城市化以提高对农村的支持能力 现有的城乡空间布局为城市、城镇和农村。在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中,城镇起着关键性作用。城镇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的扩展和辐射能力。 城市化推动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通过城市现代化带动周围地区的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现代化。城镇处于农村区域,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地带,城镇是城市现代化要素向乡村扩展和辐射的中间环节。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城市化的主要特征,不是农民转向现有的城市,而是农民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就地发展小城镇。在肯定其历史作用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在首先推行城镇化的苏南等发达地区来说,用城镇化替代城市化概念所产生的负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在已有小城镇基础上推进城镇城市化,是城镇化与城市化的衔接。城镇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化在都市区、城镇乃至乡村同时推进,实际是将城市功能向城镇扩散和转移。推进城镇城市化,特别需要重视县城(包括一部分大的中心镇)的建设,使之真正具有城市功能。作为区域发展中心的城市需要经济能量和产业的极化,成为农村区域中的商贸中心、服务中心。 城市化需要城镇人口的聚集、经济能量的聚集。特别是需要农村居民像自己投资建乡镇企业那样来自己投资建城镇。因此这一过程需要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户籍管理办法,打破人口流动的禁锢,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让农民自由地进入县城和中心镇务工经商,自谋职业,自建(购)住房,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城镇城市化要求城镇的集中。作为城市的城镇和小城镇有规模的区别。达不到必需的规模,聚集不起服务业,聚集不起市场,聚集不起人气也就不成其为城市。近年来苏南等地区在合并城镇的同时出现了“四集中”趋势: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对于农民搬迁进城镇而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迁移,而是从市民化方面真正能够融入城市社会。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农民住在城镇开汽车到农村种田的现象可望在中国的农村也得到实现。 城镇城市化要求突出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在现阶段最为突出的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其中包括市场功能,信息功能,金融保险通信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因此建城市不仅仅是建居住环境。这意味着城镇城市化的首要内容是功能建设,是市场建设,是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设。 城镇城市化要求城镇设施的城市化。城市化反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文化在更大范围的传播。目前城镇的许多商业和文化设施还很不完善,许多活动要依靠城市,因此在城镇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城镇商业、教育、医疗、购物等基本的服务设施,使之达到现代城市的水平。 城镇城市化,就是要根据现代城市功能和城市观念来建设城镇,使之发展成为新型的小城市。具体地说,要提高小城镇规划和设施建设的标准,特别要加快小城镇信息传播通道的建设,为城镇营造高质量、高标准的生产生活环境。一些近郊城镇可以结合城市郊区化进程,吸收大城市转移的人口和产业,成为大城市的卫星镇,直接接受城市文化和城市观念的辐射。 二、城乡一体化以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化不能仅仅解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还需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一元的现代化结构,这就是城乡一体化。 城市与乡村作为两大地域类型,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并不是把乡村完全变成城市,这是没有必要,也是不现实的。无论如何变化,还会保留城市和乡村,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为主,乡村是以农业为主。两者之间还会保留功能上的差异,各自承载行业的差异,景观的差异。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保持城与乡的特色的同时从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求城乡在产业结构上形成有机的整体,就是根据城市、城镇与农村的不同特质和优势,在城市、城镇和农村进行产业分工,分别发展农村型产业、城镇型产业和城市型产业,从而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心城市、城镇和乡村产业趋同,都在发展制造业,因此造成同一区域内的过度竞争。各自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现在在苏南地区产生的“弱市强县”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中心城市和县区都发展制造业,城市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各自进行结构调整:通过土地置换,使大量工业、普通住宅等偿付租金能力差的用地从中心区退出,城市工业转移到农村。这可以为金融、商务及公共建筑的进入提供空间,从而促进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更新。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工业逐步从中心城市扩散给卫星城镇,同时使分散的农村工业向中小城市集聚,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病”和“农村病”;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的问题,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联系。中心城区不再以生产性功能为主,而是以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的功能作为周围区域的发展极;中小城市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中心城区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联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整体效益。 在城乡产业分工基础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组合,建立分布在城市、城镇和农村的服务业、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产业链接。其途径包括四个方向:一是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通过“墨渍扩散”和空间转移,把要素、资本、技术向都市以外的据点(城镇)区域扩散,从而使城镇形成工业和服务业与城市产业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农业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延伸其加工销售的环节,加工和销售环节进入城镇。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城市提供城镇工业的服务业,城镇提供农业的服务业。四是建立城乡产业的垂直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要求提升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与工业、商业居于同等的竞争地位。关键是农业生产工厂化。这意味着农业转化为“农业工业”,从而使农业与工业表现为经营与生产目的的同质性,工厂化后,农业与其他企业部门之间的区别也就消失了。农业的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商品化、专业化和资本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规模扩大和农民数量减少。”针对我国现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农业的工厂化:一是技术改造,逐步使农业耕作在工厂内进行,改变传统意义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二是产业化,这是农业生产过程工厂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包括扩大农业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农产品由初级产品向最终产品的延伸及相应的分工。三是市场导向。市场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同地区应该根据细农产品市场的要求安排自己的农产品生产,需要根据市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 从区域经济考虑,城乡一体化总是在某个都市圈内进行的。其中推进一体化的核心是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都市圈”是客观形成与规划主观推动双向作用的产物,其建立的根本意义是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按经济与空间、环境功能的整合需求及发展趋势,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群体空间单元,并以此作为更为广域空间组织的基础。因此,都市圈的建立与形成不仅具有空间形态和环境优化上的规划价值,更重要的是区域内部经济高强度联系。例如在江苏地区正在形成的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对协调都市圈内的城乡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