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西部县长最关注新农村建设十大问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西部县长最关注新农村建设十大问题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半月谈》 ︱ 发布日期:2006-8-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难在西部,关键在县级。前不久,记者在国家行政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采访,与云南、重庆、甘肃的一些西部县(区)长进行了深入座谈。这些干部熟悉基层情况,执政经验丰富,想干事、勤思考、重实际。他们纷纷建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应更加切合实际,真正造福农民。
    一、要正确引导群众期望值
    “不要把群众的胃口吊得过高!”一些县长担心,这样会助长群众等靠要思想。云南的一位县长反映,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农民要修房子,就有人告诉他,不要修了,以后国家要出钱修。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另一位重庆的区长介绍,有个示范村报的项目需要3500多万元。全区有五六十个村子,这笔钱我们怎么拿得起?
    而且,如果群众期望值过高,与现实产生落差,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有县长认为,现在一些宣传过于表面化,对困难估计不足,一说就是国家要投入多少个亿,但中国农民这么多,具体到每个人头上,数目其实少得可怜。
    一些县长强调,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少地方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有的地方首先还要解决基本脱贫和稳定温饱的问题。对此,我们既要有紧迫感,但又不能犯急躁症,政府领导不能脱离实际,农民群众不要期望太高。
    二、目标要制定得切合实际
    有县长说,过去我们在农村建设方面也搞了不少项目,夸下不少海口,有些没有实现,群众就认为是在哄他们。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一些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能看哪里先进就搬过来,不分析自身条件不行。重庆市万盛区区长程真祥说,他曾到相邻的贵州遵义考察,由于当地山村的风特别大,房顶瓦片经常被刮落,那里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出钱搞屋顶美化,用瓷砖把瓦片固定住。他说:“样子很好看,也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在这个地方,修屋顶就比刷白墙要好。”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区长安永建议,应把新农村建设分成几个阶段,逐步由初级目标向高级目标推进。西部不少地方还没有稳定地实现温饱,扶贫任务很重,一定要特别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主要抓好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事业。
    三、要正视“反哺能力”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把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一些县区长通过培训学习,对此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确保资金投入,对于一些贫困地区,也是非常必要的。
    “要正视‘反哺能力’的问题。”陕西省原省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陈德铭曾表示,虽然就全国而言,工业已经有能力反哺农业,但对于陕西这样一个工业化程度相对还很滞后的省份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反哺农业是不够的。陕西的情况在西部有普遍性。有县长认为,西部不少地方建设新农村的难度很大,确实需要国家加大投入。
    甘肃省永靖县县长李生发认为,农业始终是一个弱质产业,其效益很难与工业相比,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不断投入。但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投入重金,是因其工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这和我国正好相反。因此,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
    四、应为新农村建设尽快立法
    甘肃的一位县长建议: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政策,如两个“反哺”、三个“高于”等应该写到法律里面,同时对各部门如何做,要有硬性规定。现在到底中央有什么项目、哪些资金,怎么分配、如何申请,都没有专门文件告诉我们。
    把新农村建设上升到法律高度,主要是为了确保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一位县长说:“如果一些规定不再变来变去,下面的工作就好干多了。”
为新农村建设立法,也是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必然要求。许多项目都要配套,但有的地方搞假配套,导致一些工程成了“半拉子”,难以产生实际效益,浪费了不少资金。
    五、要高度重视成本收益的问题
    有的县长指出,我们现行的行政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做事往往不计成本,代价很大。比如直补政策,是国家对农民的有力倾斜,但在非粮食主产区,将不多的钱发到农民手中却费时费力。农民不来领,干部下乡等一天,等农民从地里回来,说:“给你送补贴来了,共三块六。”农民说:这点钱够干啥,不要了。发钱的成本比直补金本身还高,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央政策的实施效益,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对于资金的争取成本,县长们也是一肚子苦水。他们认为,哪些项目投到哪里,应该有规矩。现在一种不好的现象是谁有关系,谁跑得勤,谁得的就多。一位县长感叹:“不跑不行,跑了不送更不行。一个项目跑下来,中间花费要达到所争取资金的四五成。”
    还有县长提出,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要加强管理,不能把这些钱变成吃喝款、招待费等。
    六、新农村建设不能大而化之
    有县长认为,现在大家都重视新农村建设,但空喊口号的不少,切实研究问题的不多。新农村建设专题讲座老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和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说:“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具体问题很多。比如,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很少有人研究过农村的房子该怎么合理设计。我在南方农村看到,当地的房子盖得很高,非常阴冷,农民都有不同程度的风湿病。”
    类似的具体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煤矿安全与村民生计之间的矛盾。一些县长说,现在国家从资源利用和安全生产的角度,要求关闭小煤窑。但对很多西部农村来说,这往往意味着整个村子经济的垮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一位西部县长说,现在经常有专家提出,要整合支农资金的使用。这个我们欢迎,但不敢做。如果我们整合了,上级部门下来验收就会很不高兴,也没办法验收。希望中央能仔细研究这个问题,从上面协调好。
    七、要警惕“示范”走样
    中央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没有样板、不搞样板。但是,一些县长说,在具体操作中,下面基本都是以示范点、示范村的形式启动新农村建设。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村镇,集中人财物加以扶持。
    有学者尖锐地指出,这样的新农村建设缺乏推广意义。一些地方把示范村盖在路边,就是为了方便领导参观。一些县长表示,他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只有这样才能速见成效,不落人后。
    一位甘肃的县长担心,示范点建设会吸走大部分宝贵的支农资金。一位重庆的区长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关键不是把村子建设得多漂亮,而是要解决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求,缓和农村矛盾。
    八、要改革干部用人制度
    有县长说,现在我们做事很容易一哄而起,很少去认真负责、长远地考虑一件事,干好一件事。这反映出我们干部制度的弊端所在。任期太短往往导致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现在很少有干部能干完5年任期,基本上两三年就要换地方了。要在这么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必然要采取一些短平快的超常规做法。一届领导出了政绩后遗留的矛盾、问题和债务往往需要几届领导来消化。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次性工作,不明确这一点,下面压力很大。”一些县长担心,有的上级部门不考虑地方实际,随意加压加码,“逼迫”地方去搞门面工程、举债建设、超前消费。不少县长建议,新农村建设不要定指标,不要搞达标,不要搞验收,只做基本考核,否则,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政绩工程,留给农民“一屁股债务、一肚子怨恨”。
    九、应解决好土地和户籍问题
    一位县长告诉记者,土地和户籍这两大问题不容回避。否则,新农村建设会遇到很大困难。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土地使用方式有必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对于土地如何流转,以实现效益增值、农民增收,很多县长都比较关注。一些县长认为,征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选准四个突破口   下一篇:思考西部教育“农村寄宿制工程”如何做更好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