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思考西部教育“农村寄宿制工程”如何做更好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思考西部教育“农村寄宿制工程”如何做更好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布日期:2006-8-30
    中央投入100亿巨资,让西部农村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寄宿制工程”:如何做得更好? 
    编者按: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在3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教育报组织12路记者,深入西部“两基”攻坚现场,采访西部12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基”攻坚工作进展情况,隆重推出了“感受西部教育——走在‘两基’攻坚前沿大型报道.从云贵山区到雪域高原,从戈壁大漠到茫茫草原,我们亲眼目睹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工程”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都大大加速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进程,西部农村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尤其是教育基础极为薄弱,在“两基”攻坚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如何让这些工程和举措得到更好的落实,发挥更大的效益?西部“两基”攻坚中还有哪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在系列报道之后,组织了一组思考性的文章,希望能给广大读者以启迪,能帮助西部地区尽快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更扎实地推进“两基”工作。
    6月15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藏文中学。几排破旧的平房,围着一个黄土露天的小操场,旁边是正在施工中的太阳能教学大楼。
    果洛州今年一共争取到寄宿制工程建设项目资金5600多万元,将完成38个项目学校的建设任务。到8月底这些项目将全部完工。该州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是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如今,这项工程已经实施两年半了。它对西部教育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得更好?
    为西部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100亿元!对我们国家来说,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中央为什么在此时投入巨资实施这项工程?这项战略决策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
    时间倒回6年前的2000年。这一年的年底,中国政府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两基”目标基本实现——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85%。至此,全国尚有15%的人口地区未实现“两基”目标,而这些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表明,到2003年年底,西部地区尚有一师一校点约9万多个,占全国校点数的80%以上;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区、半农半牧和荒漠地区,80%的初中生、50%的小学生需要寄宿。
    在“两基”攻坚中,西部地区学龄儿童少年“进不来,留不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下决心拿出100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帮助西部地区尽快实现“两基”目标。此举让西部教育在短时间内摆脱了落后的困境。
    从大漠戈壁到南国边境,从雪域高原到黄土高坡,从澜沧江畔到天山南北,穿行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大地,本报记者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的场景:一幢幢崭新的教学大楼代替往日破旧的平房,干净整齐的校园告别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寄宿制工程给西部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如此明显。
    谈起百亿元“寄宿制工程”对西部教育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仲由衷地说:“我十几年前到南部山区调研,看到的农村学校几乎全部是土房子,有的还是窑洞学校。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农村学校不仅校舍是新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
    办好“民心工程”,困难问题尚存
    作为西部“两基”的主干工程,“寄宿制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后,西部各省区对此都给以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但是,本报各路记者在深入采访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自然条件差,工程进度受影响。国家“两基”办对各省区“寄宿制工程”的进度提出的要求很严,大多数省区都能按规定的进度完成施工任务,但甘肃、云南、青海等省份则不同程度存在施工进度较慢的情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造成这几个省工程进度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交通状况。就拿青海来说,全省有近一半的地区是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全年的施工期仅有三四个月。
    在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清珍乡寄宿制学校,一位施工负责人对记者说:“没办法,这里施工期太短了,为了赶进度,我们的工人每天都要加班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
    另外,工程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也是影响工程进度的一个原因。贵州省黄平县教育局局长李晓应说:“按照上面的要求我们的项目今年一开春就要开工,资金也应到位,但是到了今年5月,资金也没有到位。”
    ——新校建好了,相关工作难跟上。在西部地区采访时,我们发现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大楼建得很漂亮,但是,厕所、食堂、教师宿舍,以及图书资料、教学实验仪器等相关的配套工作却没有跟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在陕西一些农村学校,记者看到有的男女学生竟然混住在一栋宿舍楼内,食堂的卫生条件很差,有的学校厕所建好后却不能使用,有的学生宿舍楼内没有晾衣服的地方和设施;在甘肃某县,记者发现有的农村学校建成后,饮水问题并没有解决;在云南,记者发现,“寄宿制工程”改变了当地农村学校的面貌,但是教师的住宿却少有人问津,内蒙古个别农村学校干脆将学生宿舍用作教师宿舍。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西部地区大部分项目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等资料都非常缺乏,很多农村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很少,有的干脆就没有专用的图书室;一些农村中学连最起码的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都没有。
    ——学生都住校,管理成了新问题。在西部地区,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陆续投入使用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正在考验学校的管理者。
    在甘肃某县,记者发现竟然有学生用自带的炉子在旧教室内做饭,这样的安全隐患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记者在贵州省一所农村中学采访时了解到,这所新学校建在县城内,收的全部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全都住宿。正当学校准备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时,问题来了,一到周末放学,这些农村学生便成群结伙出去,抽烟、喝酒、上网吧。
    怎么办?学校于是想出办法,进行全封闭管理,除了周六下午可以自由外出,其余时间必须在学校里面活动,如果个人有什么东西需要买,找值班老师登记,由老师统一购买。
    让“工程”发挥更大的效益
    国家投入百亿元的“寄宿制工程”,是一项功在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记者专门采访了几名专家。
    于伟是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今年6月,他作为国家“两基”攻坚检查组的专家成员,下到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检查“寄宿制工程”的落实情况。他提出,在寄宿制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解决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食堂、厕所等辅助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否则就会出现新学校建好了,教学质量反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他还建议,西部地区在寄宿制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方式上进行适当调整。考虑到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的实际情况,他希望地方政府考虑通过远程方式,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控,以保证工程的进度。
    杨明亮是中南大学审计处的处长,作为寄宿制工程检查组的专家,他着重从财务安全的角度提醒地方政府,加强对项目学校资金的审计,要从源头上防止出现腐败问题。考虑到西部大多数县级教育部门缺乏专业的审计力量,杨明亮建议西部各省份加强对项目的审计,必要时可以将部分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来审计。他说:“国家花这么多钱,为西部地区建学校,这是一件大好事。要把好事办好,不能出现‘学校建好了,干部倒下了’的情形。”
    采访中,一些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提出,目前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尚需增加。贵州省按照国家“两基”攻坚办的要求,把寄宿制工程资金全部投向初中,着力解决初中学生的寄宿问题,但其实,贵州山大沟深,随着学

上一篇:西部县长最关注新农村建设十大问题   下一篇:农村信息化农民渴望什么?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