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分析了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赋予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科学内涵、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举措,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需要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深入探讨,选准突破口。 土地规模经营是农民收入提高的关键。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那么,应如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使得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无法得以大幅度提高,难以获得与城镇人口等同的收入。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建立一套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集中的机制,提高农民土地经营的规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继续从事农业的农民收益和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但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大规模转入城市,而这需要扩大城市的就业容量才能实现。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将现在农村大量的冗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出去。实践证明,我国目前的小规模生产经营阻碍了农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如何使土地合理流转形成农业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难点。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城市容量,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的关键在于城市化,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必须通过工业化的推进来实现。可以说,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也是我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只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服务业才能壮大城市,扩大城市就业容量,提高承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此外,如果不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就很难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很难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从而也就很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小城市应当成为未来城市化推进的重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沿海大城市,以及绝大多数省会城市膨胀的速度非常快。这些城市的容量已接近人口、资源、环境的极限,未来的发展中很难再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小城市(主要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应成为未来20年承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阵地。这是因为,相对于东部沿海以及绝大多数省会大城市的现状,目前中小城市具有生活成本低,人口、资源压力小的优势,有扩张和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力。 农产品加工及深加工应当成为地县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地县两级城市的经济(简称地县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寻找合适的产业支撑。随着中国大量工业品的“相对过剩”,考虑到地县经济面临的人力、财力、信息、管理等方面资源的相对薄弱,多数市县在发展大工业项目方面都没有优势,不能像以前发展乡镇企业一样,各地一窝蜂发展相同或类似的产业,恶性竞争,形成各个地区日益趋同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过度消耗资源,破坏地区环境,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产品的加工业应成为多数地区新一轮地县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这是因为,与大城市相比,地县两级城市在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吸纳较多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工和深加工是农产品提升价值的主要手段,这会带来相关企业和员工收入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关键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间的竞争,在竞争中做强做大,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 (于永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