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走出一条建设新农村的率先之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走出一条建设新农村的率先之路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新华日报 ︱ 发布日期:2006-8-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正在成为引领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科学筹划、扎实推进的鲜明“路标”,催生着广大城乡干群只争朝夕、合力奋进的决心与信心。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明确指出,要全面领会中央精神,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探索有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要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江苏“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和“两个率先”目标的按时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以发展先进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500万农民转移工程,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城乡规划全覆盖,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创造宜人宜居环境的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健康工程,以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文化工程,为农民撑起“保护伞”的农村社会保障工程,推进扶贫开发的“千村万户帮扶”工程,这既是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建设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基础上,对目标任务的细化,对措施政策的实化,又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真正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让广大农民得实惠的科学路径。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农村面貌,维护了农村稳定,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在“两个率先”大局中,“三农”仍是薄弱环节。江苏省农村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如农民增收缓慢,农业劳动效率不高,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村环境恶化,农村建设散乱,等等。对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分析,探寻有效对策,切实增强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大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只有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不断让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于民。 
    抓好抓实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想在心里、抓在手里、落实在行动上。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真正做到以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真正从心底里把农业作为我们的“生存产业”,把农民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农村作为我们的“共同家园”,带着强烈的感情和责任扎扎实实推进“十大工程”。而真心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尊重农民的意愿。对于各地方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同志来说,尊重农民的意愿,就必须克服主观主义,杜绝“长官意志”瞎指挥的问题发生,不搞“包办代替”,不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要硬性规定地去搞什么“样板”,不要高高在上地搞什么“达标”,防止一切有悖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警惕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可能出现的“重外表形象多,重生活质量少”、“重农户单干多,重集体合作少”、“重经济发展多,重社会发展少”、“重锦上添花多,重雪中送炭少”等现象。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是否以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标尺,推进和检验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的各项环节、各项工作。
    “十一五”期间,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期。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通过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的惠民成效,使江苏不仅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

上一篇:政策支持体系——广西产业化后来居上的原动力   下一篇:建设新农村雪中多送炭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