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应是“宜居典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应是“宜居典范”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人民论坛 ︱ 发布日期:2006-8-23
    近日,应粤东某县作协相邀到该县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采风。此前据该县作协文友介绍,此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几年前是贫困村,村集体年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这几年村经济发展迅猛,如今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过千万,大有写作题材。待慕名而至,村里的景象让人隐忍着担忧。为了尽快脱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该村大量引进工业项目,并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绝对倾斜。制衣厂、染料厂、电子厂、皮革厂等等,星罗棋布在村庄周围。由于大量引进工业,造成农田用水紧张和污染,导致农作物欠收。村子周遭废水见流,废气时而弥漫,空气中不时夹杂着呛鼻的气味。虽然村中楼房鳞次栉比井然有序,绿化有规有划,巴士穿梭,超市有规有模,演绎着城市的繁华,但这种“新”农村却让人不敢苟同。
    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可否认,该村在发展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农村要发展,并不是只抓工业发展就一蹴而就的,新农村更不是单一的工业村。发展工业的同时,还要大力抓农业生产,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带动开发第三产业,农村经济才能长足发展,农村才能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的农村才是新农村。新农村,应是“宜居典范”,最根本的体现是村民能安居乐业。
    安居,居的是安全、方便、环保的可居住环境。说到环保居住环境,很自然地想起张明敏的一首歌――《垄上行》:“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我从垄上走过,心中装满秋色……”张明敏的这首《垄上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田园风光和环境!像该示范村的一些农村,这样的田园风光和环境已不复存在了。引进工业,确实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工业厂房的设置带动了商业,超市开进了农村,确实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大量引进工业造成了环境污染,这样的环境是环保的可居住环境吗?农村的环保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严峻问题,引进工业的同时环保一定要高度重视到位,切实保护农村人居环境。
    乐业,应该人人有工做。我们看到一些农村,由于盲目引进工业,不断征地,农民已无田可耕,只好外出打工养家。村里剩下老人和小孩,村里死气沉沉,只有小孩放学回来,才有点生气,这样的现状是不和谐的。农村要和谐,就要繁荣,人丁兴旺。农民都往城里跑了,村里唱空城计,怎么来发展?农民祖祖辈辈以耕田为生。土地是农民的根,在农民心目中永远是个解不开的情结。没有了土地,即使引进再多的工业,农民心里怎么也是不瓷实的。所以,引进工业要顺抚民心,不能无限量地征用农民的土地,使农民失土失业。农村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应该是两条平行线,不能盲目扩大工业发展,削弱农业发展,二者应该互相促进互相反哺。要遵循“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工业用地,尽可能地开发贫瘠的砾地发展农村工业,同时大派良田用场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品牌农业。农民亦工亦农,农闲时洗脚上田到工厂上班,农忙时厂休忙农活,不亦乐哉!  
    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要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新农村建设中,要让农村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更美,使新农村成为“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生态型宜居农村!

上一篇:农民急盼科学储粮技术   下一篇:为什么要保护野生稻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