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收以后,损失的主要环节是收割、运输和储存,而尤以储存阶段为甚。笔者在农村发现,农民家里储藏的粮食虽然多了,但是不少农民由于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导致粮食数量损失,质量下降,实在令人心痛。 主要表现在:一是储存条件差。农户储存前缺少专门的储藏知识,没有专门的储粮场所,70%以上的农户采取篾席圈散储和塑编袋包装堆存等传统方式储粮,粮堆小,鼠吃虫咬,外界温度随时对粮食造成侵害,导致粮食数量损失,质量下降,粮损率一般达3%~5%左右,有的高达11%。二是保管手段落后。在粮食发热、生虫等粮情发生重大变化时,缺乏科学手段。粮食发热了,一般只能进行简单的散热处理,生虫时也难以使用储粮化学剂,往往造成很大损失。三是储存点分散。农户储粮几乎都以家庭为储存单位,储存数量少,难以实行上规模的科学管理,农民不愿投入成本改造储粮环境。因此,如何采取先进的技术储存剩余粮食,已成为农民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农民群众有“四盼”。 一是迫切盼望科技人员能够研制出适合农户储粮需要的、配套成龙的、简便易行的储粮新技术,编制农村储粮科普手册、利用田间学校等渠道广泛宣传农村储粮技术,增强农民科学储粮意识,统筹解决农民储粮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引导和支持农民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二是盼望科技人员能够下到农村,具体指导和帮助他们学会诸如建造“砖格子仓”、“竹编水泥柜式仓”、“预制板规范仓”等保险粮仓、粮囤,合理应用无害药物防虫、防湿、防潮等科学储粮技术。 三是盼望科技人员能够适时预报害虫发生,指导防虫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生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防治储粮害虫。 四是盼望科技人员能够以改进农户储粮装具为基础,以储粮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为重点,解决农户储粮关键技术问题,改善储粮条件,减少粮食损失,定期对农户储存的粮食进行化验和质检,发现问题,及时想方设法解决,把储粮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农村储粮整体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国家粮库提供高品质粮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