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建设须重视化解村级债务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建设须重视化解村级债务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 发布日期:2006-8-22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长期积累而未妥善解决的村级债务问题便集中凸现出来。它不仅严重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稳定,也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因此,探讨村级债务的成因并寻求有效的化解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以笔者调查的某农业大镇为例,该镇现有61个村,321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1.64万人,耕地面积12.09万亩。该镇村级债务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出现,90年代中后期债务规模增长加快。据镇经管站统计,至2005年底,全镇村级债务达到7637.8万元,村级债权尚有5178.9万元,债权债务相抵,村级净债务为2458.9万元,村平净债务为40.3万元。 
    从构成上分析,该镇村级债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债务覆盖面广。全镇负债村有54个,占村总数的88.52%。负债高的村达三百多万元,低的村达5万多元。二是债务逾期严重。据统计,村级逾期债务额为6950.4万元,占债务总额的91%。其中:逾期三年以上的债务额为6339.3万元,占债务总额的83%。三是债务结构复杂。从村级债务的来源看,既有向农行、信用社借款,又有向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既有欠涉农服务部门的费用,又有欠国家的税收;既有向农户借款,又有拖欠村组干部工资等。债务类别主要包括各种达标、兴办企业、吃喝招待、垫付税费、历欠村组干部工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公益事业等。在1999年全镇清理整顿农村高息借贷之前,借款年息一般为20%左右,即使不举借新的债务,仅每年高额利息支出也拉动着村级债务的快速增长。四是债务硬债权软。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债务的往来关系是明确的,而债权中有80%左右为农户欠款和村办企业欠款。由于欠款企业普遍不景气,债务一时难于偿还,加之一些企业关闭破产、债务人失踪,债权很难清收;欠款农户有的已搬迁,有的已去世,有的因弱智病残、天灾人祸等缺乏偿还能力,导致有相当部分村级债权已成为呆账、坏账。 
    导致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投资负债。前些年,一些村出于发展经济、壮大财力的初衷,举债投资办企业。由于没有充分考虑资金、技术、销售、管理、市场变化等因素,导致有的项目尚未建成便被迫停办;有的项目从投产之日就开始亏损;有的项目虽然在投产初期有一定效益,但随着市场变化、技术更新,那些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的村办企业被迫关闭,导致村级背上沉重的债务。 
    2、公益事业借债。一些村超出经济承受能力,靠举债兴办诸如建校、修路、架电等公益事业。如某村1999年为开通闭路电视,在户平均集资150元的基础上,又向群众借款6万元,致使该村既负债又背息。 
    3、垫付税费举债。由于农户拖欠税费现象比较普遍,村集体为了完成镇下达的刚性任务,有的村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为了调动农民缴纳税费的积极性,征收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格,但销售时按市场价格出售,高进低出,造成差价损失;还有的村直接高息借款垫付上交税费,由此形成新的债务。 
    4、竞赛达标欠债。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村出于“逼民致富”的初衷,采取补贴、奖励等办法,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结果在群众受益的同时,村集体却增加了债务。此外,名目繁多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也是增加村级债务的重要原因。 
    5、监管失控生债。农村税费改革前,村组干部队伍庞大,平均每个村的干部多达十几人,有的村级收入不够支付干部工资。同时,由于一些村财务监管失控,随意列支招待费,用公款购置通讯设备,甚至虚列支出,侵占公款,导致村级入不敷出,只有靠举债维持运转。 
    6、高息借贷增债。从调查情况来看,村级债务有50%以上为高息借贷,借款年利率一般为20%左右,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及时还款,导致息转本,利滚利,村级债务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下一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途径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