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宣布从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未来五年,全国将建设20万家“农家书屋”。此前不久,江苏省在沭阳、金湖等8县的43个试点“农家书屋”已正式挂牌。徐州、镇江等市也信心十足地宣布正式实施“农家书香”工程,投入资金建设公益性的农家书屋,力争实现“村村有书屋”。 关注农民读书,为农民送“书柜”,让人想起了传播学上的“知沟”理论。美国传播学者蒂奇洛指出,信息传播带来人们知识量的普遍增加,但由于接受习惯、能力各不一样,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人在增加的量上并不一致,最终两者间形成“知沟”。他认为,当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不仅没能抚平反而拉大了“知沟”,因此,政府有责任缓解“知沟”,以防止社会分化。后来,日本学者儿岛和人提出,“知沟”不仅存在于经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间,而且存在于职业、行业、城乡以及国家之间。 之所以要提及这一理论,是因为它揭示了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马太效应”,在信息接受与知识获得方面同样存在,而且在城乡之间、“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城乡二元,除了经济社会的二元,还要看到知识与信息的二元。一方面,当城市为信息轰击、知识爆炸、传媒海洋而视觉疲劳,为书籍、报刊、广电、网络、“第五代传媒”而挑花眼睛时,农村却依然是大众传媒的荒漠,不要说报纸、网络,就连古老的传播工具书籍都见不到几本,农民文化生活方式方法单一,因而,赌博、迷信市场兴旺。另一方面,在对知识、信息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上农民弱于其他阶层。不久前,南京市总工会出资免费培训农民工,出人意料的是不到一周学员就走了一半,虽然原因各异,但其中也折射出农民对于技能的重要性尚缺乏敏锐认识,对技能的需求并非“如饥似渴”。无疑,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他们对社会信息的变化及时感知并作出反应的“信息力”,所谓“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培育新农民”,讲的就是这个。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给农民“送书柜”,意义不可小视。书屋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信息获得的平台,一个对阵农村落后文化的阵地,一个技能培训的载体。此外,为农民“送书柜”还折射出“知沟”现象已为人们所重视,缓解“知沟”的努力已在进行。当然,对于“书屋”,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如果书籍空洞无物、艰涩难懂,离农民太远,那它将成为披满灰尘的摆设,如果选址不当,那它将无人问津,如果管理落后,那它将难以为继。因此,办好“农家书屋”,还需要想更多的办法,投更多的人力物力,这样,才能把这件好事办好,办出效果。 建设书屋只是缓解“知沟”的开始。专家指出,缓解“知沟”关键在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大众传媒工具,无疑,这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对此,政府必须承担更多责任,需要作不懈的努力。从目前来看,缓解城乡“知沟”,消除城乡差距,迎来了新的更好的机遇。一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将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预见,未来农村大众传媒环境将得到改善,农民信息量和信息力将大大提高;二则,历史表明,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运用不好,“知沟”将继续扩大,反之运用得好,“知沟”将得到缓解。因此,如果能够抓住网络兴起这一机会,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上网,为农民打开一扇观看外面世界的精彩窗口,农民也将因为获得一个在新媒体上的同一起跑线而缩小与城里人的“信息鸿沟”。对此,江苏省在苏州、盐城、泰州等地实施的网络“村村通”工程可以给人不少启示。在盐城,农民报名参加“网络大学”的热情让人们看到,其实,对于外面的世界,农民很希望自己能紧跟其中。 真诚希望“农家书屋” 越办越好,缓解城乡“知沟”的各种努力越来越多! (作者:刘庆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