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社区公益项目的实施,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公益项目的实施是个非常大的题目,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面也非常广,应该形成一个由政府统一规划、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加的整体格局。 新农村建设与社区公益项目实施包括“三农”问题等,都不可能只在农业内部解决,也不可能以发展农业的方法来解决,这需要通过整个社会各个产业的大循环来解决,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来解决。美国在全国营养改善上的经费每年可达600亿美元,这些经费并不是直接购买营养品或把钱直接发放。美国农业部的思维远远超出了农业的局限,他们的做法是,跟农民签订农产品购买合同,既稳定了农民,也稳定了农业,减少了失业人员,而且农产品的价格有了保障,有了销路,实际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销问题。然后再将收购的农产品投入到工业部门,来加工学生营养餐和营养产品,工业的生产稳定,规模大,价格稳定,工人也相对稳定,产品生产出来后送到学校,改善了学生的营养,保证了学生健康。美国人认为每个人的健康加起来才是全美国人的健康,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教育上,不是平等发放而是给予不同的补贴,吃学生营养餐从不交到交100%给予不同的补贴,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和政策优惠。在农业部管理下,各个产业综合协调发展,并产生了综合效益,我国应借鉴美国做法,把农业、工业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综合起来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新农村,首先应该发展新农村人,人口素质的形成除了遗传,就是教育和营养。在人口素质形成中,遗传占到5%,教育和营养占95%。“十一五”期间国家会在农村的教育事业上投入2000多亿元人民币。到目前,营养的投入还没有确定。企业做公益事业,可以在人的营养改善上发挥作用。我们讨论新农村建设,也应该拓展扶贫工作的思路。而贫困地区的一个很大问题是“贫”和“病”联姻,恶性循环。全世界因叶酸缺乏,每年会有20万残疾儿出生,其中中国就占了10万。如果把一定的搞社会公益的资金用在营养改善上,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残疾儿的出生问题,解决贫困的根源性问题。而且,天生的残疾儿,比如无脑儿、痴呆儿等等,再强的教育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很有必要增加营养改善方面的投入资金,不管是政府、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营养在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