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建设忌“急偏冒同”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建设忌“急偏冒同”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贵州日报 ︱ 发布日期:2006-9-18
    目前,贵州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已经形成一个热情关心、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但是,有一些倾向性问题需要从思想上加以克服,在工作中加以注意。 
    一是“急”,即对新农村建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短期目标来要求和部署,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解决“钱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的问题,最大的机遇和外部力量就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是以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带动农村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效益。“以工促农”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提高农民收入。贵州以工补农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增加经济总量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任务更为繁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大,统筹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更为紧迫;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调整产业结构和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任务更为具体;资源禀赋有限,加快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的任务更为现实。因此,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耽误不起,又急躁不得。就要有“人一我十”的精神,满腔热情,积极推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二是“偏”,即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有的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工作中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有的认为发展生产就只能抓农村工业化,对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工业项目“来者不拒”;有的以城镇建设代替农村建设,还没有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这既是改变农村现状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促进农民自身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前提下,认真抓好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进而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冒”,即有的地方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群众承受能力,把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标准定得过高。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目标看似不高,但是东中西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阶段的地区,都有再创新的空间。就是一省一县范围内,也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检验、去要求。在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既不好高骛远,又不急功近利,才是正确的心态和作风。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把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统一起来,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四是“同”,即有的地方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不分轻重缓急,甚至一张图纸、一种模式、一个步调。新农村建设是要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扶持,加快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这必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推进过程。贵州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立足乡村特色、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先进文化、创建优美环境,把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既要遵循经济建设规律,又要遵循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规律;既要遵循社会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遵循贯穿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规律,又要遵循在不同发展阶段起作用的规律;既要遵循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贵州新农村建设的特殊规律。(作者:李昌来)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要把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   下一篇:建设新农村要高度重视“人的城市化”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