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找准了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但是,也有的地方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张图纸,一种模式,一个步调,搞成“千村一式”。还有些地方脱离当地实际,盲目攀比发达地区。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距、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在全国乃至在一定区域内都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 国务院有关领导在今年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建设新农村,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发展,稳步推进。应细分地域类型、细化指导措施,制定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具体任务和推进步骤: 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这些地区搞新农村建设基础较好,应按照率先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在继续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庄建设的规划、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经验。 中部传统农区和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自身积累能力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多、压力大。今年中央财政对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增加到125亿元,同时,继续执行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85亿元,比上年增加30亿元。这类地区搞新农村建设,要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新农村建设更要扎实稳步推进。当前要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贫困地区应继续坚持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搞好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规划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不搞统一标准,不搞达标升级,不搞评比检查;新农村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的人口变化、土地变化、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新农村规划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特别要突出乡村特色,不能把新农村建成新城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