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从本质上讲,“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主体,离开农民这个主体,也就谈不上农业和农村。而农民这个主体中,收入问题又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只有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提高和生活宽裕,农业生产发展才达到了其应有的目的,农村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丰县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2005年在政策强化、市场回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丰县农民收入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4026元,比2004年增长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但近年来,丰县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持续扩大。1997年,丰县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19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561元,两者的收入比为1.84:1;2000年上升为2.13:1;而到了2005年,扩大为2.78:1。如果再将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教育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会更大。 丰县农民的收入增长缺乏稳定性、持续性,收入差距在加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业、要素方面的、结构和市场方面的,更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消除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对推动丰县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差距缩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着力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集中连片建基地,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做到同一品种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形成集聚效应。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了将农业弱质性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健全特色农业体系。主要发展产品型特色农业、服务型特色农业以及绿化型特色农业,以此扩大农民收入的增长空间。 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丰县农业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程度不高,减少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减少了农民分享农产品转化为最终产品过程中的收益的机会。今后要围绕丰富的果品、畜禽、林木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卖个好价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通过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可以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带动农民增收。 在抓好市场载体建设,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和服务的同时,要利用好农业信息网,为农民做好信息服务,并努力提高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 多渠道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之路 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增收,是现阶段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手段。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坚持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结合,就业与创业并重,职业转移与身份转移结合,以此激发家庭经营非农业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工资性收入的稳步提高。 加快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建设,吸引农民进城。完善城区与中心镇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完善“一核、二轴、三组团”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与丰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空间。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发展劳动力大市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分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平就业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培训、准入政策,加强目标管理、强化技能培训、开拓劳务市场、搞好跟踪服务。 将支持农民创业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开展“全民创业”和“十万丰农闯市场”活动,使更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用创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年内力争全县新增私营企业3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00个,新增注册资本2.5亿元。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不断完善对“三农”的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塑造公平发展环境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直接补贴力度,一是要进一步拓宽对农产品生产的补贴范围,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扩大到化肥、农药、农膜、燃料、灌溉以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减弱农民增收受工业品涨价而带来的冲击和抑制,提高农民增收的外部推力;二是要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从小额度补贴扩大到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补贴,提高直补效力和拉动增收的效果。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委提出的“两个高于”的要求,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乡村道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是增收的内在决定要素。要按照丰县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中小学撤并整合。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逐步减轻农民义务教育负担,在全县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力度,让农民了解市场规律、市场动向,掌握科学技术,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的“智慧型”农民,提高农民市场适应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十分必要的。丰县着力从建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建立高新技术推广运用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入手,用科技带动农民致富。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关心低收入农民,落实低保农户应保尽保;实施农村“关爱工程”,积极推进农村扶贫济困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加快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民参保比例。尽快完善具有较大覆盖面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保障水平。 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明确界定农村土地产权,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让农民放心经营、安心挣钱。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户放弃土地承包权,进行自愿有偿转让,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专业大户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允许由农户转包,以土地作为资本投资入股,组成合作社或各种公司等,以此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坚持依法征地,严格农村土地征用管理程序,切实防止拖欠和挪用农民征地款。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就业,确保被征地农民兑现货币安置的同时,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获取财产性收入。(赵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