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建设新农村要注意因村制宜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建设新农村要注意因村制宜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大连日报 ︱ 发布日期:2006-9-5
    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吹响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建设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新景象,但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表现之一是不少地方以盖楼盖房来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一些地方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绿地被浇上水泥建成休闲广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不同阶段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侧重点。现阶段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把侧重点放在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本无可厚非,但应该强调的是建设新农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村制宜,合理规划。我国300多万自然村、9亿多农民、数千年农业社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此,建设新农村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的特点,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不能强求一律,千村一面。要力求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格调新颖,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形式多样,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从自然环境实际出发规划新村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也就随之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既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依据农村自然发展脉络,遵循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理念,站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区位、地形、生态、耕地等因素,综合规划山、水、田、路、住宅及乡镇企业的布设,从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高标准、高起点地绘制蓝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特别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不能盲目乱上项目,否则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  
    从人文环境实际出发规划新村  
    新农村建设,要融合科学理念和传统观念,既讲现代化又讲民族特色。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一些地方农村祠堂很多,且大都位于村庄中心,在村镇规划中应重视保护和利用祠堂,把祠堂建成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江西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始终把凸现人文内涵作为工作重点,明确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小村镇,既要改善村镇环境,又要保留农村历史文脉和赣南客家文化底蕴,传承客家建筑文化。作为旧村改造成功典型的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官地村,建设格局以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四合院为主,清一色的灰砖小院。道路沿河谷一侧修成长城垛口的样式,整个村落的风格与相依相偎的山水、长城浑然一体,十分协调,形成了青山密林、奇峰长城、山谷人家的独特山村风貌,被誉为“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江苏镇村建设注重弘扬村庄文化,塑造村庄特色。如江苏的苏南吴文化、南京六朝明清文化、徐州汉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特征。苏州木渎镇范家场村(范仲淹后人聚居村)尽管房屋不新,道路也不整齐划一,但一进村就能感到强烈的历史凝重感和文化气息,地方特色保护得很好,充分显现了历史文化张力。  
    从农村生活生产的实际出发规划新村  
    “新农村”本质上还是农村,是“种田人”生活生产的地方,因此,建设新农村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便利农民生产生活。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与实施安排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指标,而要符合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农民休闲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不是对城市的“克隆”,它包含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态的尊重。那种想当然地把农村“城市化”,把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到农村的做法,最终只会伤害农村相对洁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千篇一律的“城市化”,不仅会使农村丧失特色,也会从某种意义上斩断延续千百年的传统。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要更多地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更多地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出体现乡村特色,凸现田园风光,适合当地农村生活生产特点的建设模式,避免使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  
    农村家家别墅,处处楼房,看起来不错,然而,要是这些地区仍以种田为生而不是务工为业,好看的住房带来的必定是生产的不便。有农民抱怨:新居虽然好看了,但离农田远了。一些地方建起了“农民公寓”后,农民要扛着锄头进出电梯。有些地方移民建镇,只图外观整齐划一,很少考虑功能配套,农民苦不堪言。苏北某地村民被政府动员搬进住宅新区后,对每月一次的水电气费、垃圾费、物业管理费缴纳等很不适应。  
    当然,因村制宜建设新农村并不就是不能借鉴经验。各地农村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一个模式,但只要我们注意总结成功经验,还是能够摸索出一些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的,再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我们建成的新农村,必将是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优美画卷。

上一篇:农发行应提供更大的融资平台   下一篇:农民看电影光靠政府埋单还不够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