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从四十亩抛荒地看乡村治理工作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从四十亩抛荒地看乡村治理工作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9-4
    在黔东某县的盆西(化名)村民组调查时,笔者惊诧地了解到,该村总共不到80亩地,却有40亩地抛荒,而更使人诧异的是,多数村民首先想对我们诉说的是他们的土地太少。盆西村民组的村民为什么把过半数的土地抛荒后反过来说自己的土地太少呢?笔者对此展开了详细的调查。
    土地刚下户时,盆西村共68人,78亩土地,人均近1.2亩,而现在,盆西村民组的人口增长到105人,土地却抛荒40亩,只耕种了38亩,人均才0.36亩,人均0.36亩的耕种面积确实是太少。土地如此稀缺,他们为什么要把40亩的土地抛荒呢?
    原来,盆西的78亩土地,有38亩在村前的坝上,水源非常好,几乎不用修任何水利设施就能耕种,目前村民耕种的38亩土地也就是坝上的38亩土地。而另外40亩在盆西后山的小溪两侧,需要筑堤围堰才能耕种水稻,土地刚下户时,村民们都积极的投工投劳筑堤围堰,40亩土地也连续耕种了十多年。但是,慢慢地,问题出现了。40亩土地,人口多的人家土地多一些,人口少的人家土地少一些,所以在投工投劳时,土地少的人家就提出,土地多应该多投劳,土地少应该少投劳。比如我家一个人的土地,而你家两个人的土地,我家投一个工,你家就应该投两个工。而土地多的人家则不同意。因此,矛盾也就产生了。本来是安排一整天来筑堤围堰的,土地少的人家做半天就走了。而土地多的人家看到有些人溜了,而想到自己家土地多,坝上的土地已经够吃的了,所以也不干了。这样,堤堰也就没有人筑了,40亩的土地也就不能种水稻了。盆西村民开始还在这些土地上种上辣椒、玉米之类的旱田作物,但没有人维护的堤堰很快就坍塌了,洪水还淹没了一些农田。举一家之力是不能修复堤堰和恢复农田的,被淹的农田顺理成章也就荒弃了。荒弃的农田成了放牛娃理想的放牛场地,其他没有被淹的农田也自然成了牛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庄稼往往被牛吃掉、踩坏。既然没有什么收成,村民也就不种了。
    这一事件使人唏嘘不已,也令人深思。村庄过半的土地因治理不当而荒弃,笔者还是第一次见闻。类似这样的问题,也未必只发生在盆西村。面对这样的村庄,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该如何进行?笔者认为: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应该有一致的行动能力。盆西村民组共6大姓105人,村民来自三省六县,构成复杂,在相互关系上,谁也不买谁的账,在村公共事务上,谁也不放心谁。盆西因其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可以算是村庄中的特例,但从中也反映出,在没有传统、没有舆论监督的村庄,村民不能形成一致的行动。没有一致的行动,村庄的公共事务就无法面对。如盆西一样的瘫痪型村庄,连已有的宝贵的土地都因没有一致的行动而荒弃,何谈新农村建设?
    二、村庄应该有好的运作机制和好的决策机制。新农村建设应该以农民为主体,村庄事务应由村民来决策。但村民意见怎样才能统一?盆西的40亩土地荒弃是因其投工投劳之矛盾引起,但就其本因是村庄缺乏组织、协调和好的决策机制。要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村治工作应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村务管理应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乡村公共事务的实施,应该公开和公正,只有做到公开与公正才会有公平,而公平是吸引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性因素。
    三、好的政府治理,是好的乡村治理的基本条件。正如赵树凯在《政府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中所说:“农村治理危机的主要矛盾是,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匮乏的矛盾。公共服务匮乏的原因,有政府财力不够问题,但主要是政府治理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乡村治理,而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村庄的组织化和村庄的运作决策机制又是关键,如果不研究和解决这些关键因素,今天盆西有40亩地抛荒,明天的新农村建设可能就有更多的资源“抛荒”。

上一篇:中部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农发行应提供更大的融资平台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