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中国信息界》 ︱ 发布日期:2006-11-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的基本实际深入解读这“五句话”、“二十字”,笔者认为,物质的繁荣和人的素质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两大最基本、最实质的任务。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容是人的建设和物的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农村居民文化科技素质和农村物质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是人的素质和物质水平的全面提高。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发展鸿沟,其直接表象是农村的物质基础和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意识严重落后于城市。而从普遍的层面分析,区域经济社会的落后大多并非资源贫乏所致,相反,发展滞后的区域多数是资源丰富之地。深入分析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反差的现象不难导出,其中深层的原因是激活经济社会资源的要素注入不足,资源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而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区域经济社会欠发达的最本质原因。从功能和作用来看,激活经济社会资源首要的要素就是信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村由“旧”到“新”的跨越,必须从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破题,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和先导,引领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先导和引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此作些探析。 
    一、 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
    新农村的“新”首要的是人的“新”。从人和物的关系分析以及我国农业、农民、农村的实际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培育在观念、文化、科技素养方面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农民。理由是:只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才能得到充分有效开发,广大农民的视野才能充分拓展,蕴藏在广大农民之中的智力和创造力富矿才能充分释放出来。农民的智力资源被激活了,眼界就开阔了,思路就拓宽了。思路就是财富、思路就是出路,思路是办法和成功的先导。广大农民的思路打开了,致富的欲望、提升物质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欲望就强烈了,这种强烈的欲望必然会转化为行为的冲动,而行为的冲动是行为实现、创造力实现的本源因素,是干事情、创事业最先决的条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和主体,培育造就科技文化素质高、观念新、思路活的新型农民是新农建设的基础和归宿。
    从现实中的基本运作方式看,各级各地培育新型农民的着力点多放在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培训上,这无疑是对的。然而,面对着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文化教育程度很不足的农村人口来说,对政府投入依赖性很强的农民集中培训的普及面和作用都是很有限的。就治本的层面说,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造就符合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民,除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外,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最有效的途径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理由有几:其一,人的落后其本质是信息的贫乏。信息是知识的胚胎,信息经过人脑的思考就成为对事物的认知,即知识。拥有信息就拥有见识。“见”就是获取了信息,“识”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农村居民文化层面的素质为何相对落后于城市居民?本质的原因是农村居民获得的信息太少。接触的信息少,对事物、对外界的了解就少,见识就少,知识就贫乏,视野就狭窄,思路就不活,人的综合素质就显得低下。城乡居民间的文化素质鸿沟的实质是“信息鸿沟”。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省区,农村信息渠道不畅,注入农村的信息量远远少于城市,因此,凸显了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3年,小学、文盲占40.31%,初中占48.07%,高中占11.62%。全国文盲、半文盲中的92%在农村,而农村文盲、半文盲又集中在劳动力队伍。2005年广西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占3.96%、高中(含中专)占9.89%、初中占38.19%、小学占39.84%、小学以下占9.08%,即近半数(48.92%)人口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全自治区15岁及以上人口中一般文盲率(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比重仍高达8.66%,每万人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362人,比全国平均水平518人还少156人。
    农村的基础教育滞后于城市,因此,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将更低。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是至关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二,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治本途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内容是搭建各级信息采集、加工、发布平台,整合社会信息传播手段和资源(如“三电合一”模式),打通信息进村入户通道,解决信息进入农村、农户的通道阻隔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信息资源和发布载体建设,源源不断地向农村传输各种适用信息,使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充分地接触有用的信息,从而增加知识、增长见识,必然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显而易见,推进农村信息化、向农村充分注入信息、使农村居民充分接受信息,是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其三,推进农村信息化可整合社会力量共建。农村信息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涉及信息服务的行业、企业普遍关注,纷纷主动介入。农村信息化既是公益性事业,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这意味着政府投入与非政府投入并进,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共同运行。这种多元化投入和多种机制互动运行的模式可有效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效率问题,必将快速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使信息化对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作用有了充分实现的条件。其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了较好的基础。经过“十五”期间的大力度建设,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广西来说,以局域网为基本载体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已覆盖到县一级农业部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已延伸到5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涉农协会以及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至2005年底,广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8.7%。至2006年7月,广西有14353行政村通了电话,行政村通电话比率99.89%。1/3左右的县(市、区)开通了“三电合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通道。这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有利基础条件,应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推进建设,着力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步伐,加速解决农村有效信息注入不足、信息贫困的突出问题,通过信息的作用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新型农民。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信息是生产发展的先导。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农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都离不开信息的导向。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需求不对称、生产与市场不对接成了农业生产效益难以充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是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生活不宽裕的直接原因,而根本的原因是信息服务滞后。只有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使信息服务充分融入农业生产经营之中,解决城乡间信息不对称、产销间信息连接断带问题,才是根本的出路。其二,信息化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广泛应用以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信息系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需的手段,也是信息时代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富裕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因此,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其三,信息技术是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手段。信息技术支撑的农业电子商务正已强劲的态势快速发展。应用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交易和农业招商已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农业厅局系统的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2003年6月启动以来,已直接或间接促成100多亿的农产品交易额,在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卖难的问题中发挥了很好的效应。
    信息化是农村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主要体现。通过推进农村信息化,一是可变革传统封闭式农村政务管理、事务管理方式,实现乡镇和村级政务决策、财务管理、日常事务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政务信息、经济社会管理信息传递网络化。这样,就能有效拓宽信息发布的范围,加快了信息传输的速度,促进了乡村的政务公开和强化了村民对村务管理的监督,提高了乡镇事务和村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使广大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进而促进了农村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二是通过信息网络,广大农民可及时了解“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广泛接受城市文明的薰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文明素质。此外,还可通过信息网络(互联网、电话网、电视网)接受远程教育培训,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加农村居民文化素养。这些都是对“乡风文明”建设带有普遍效应的治本措施。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引领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先导性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放在重要位置优先加快实施。结合广西的实际和实施国家“金农工程”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信息化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第一,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有效实现的途径问题。这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服务接收终端障碍。目前,打通信息传输通道的关键措施是推广“三电合一”信息进村入户模式,即充分利用和整合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电话)网络资源,实行“三网”功能互动,多通道将信息传送到村入户。“三电合一”模式的应用工作广西已有了较好的基础,但全面推进仍需各级政府加大重视力度,加强领导,做好政府部门间、政府部门与信息服务企业间的协调工作,努力为此项工作的快速推进提供必需的条件。信息服务接收终端问题的解决方式除加快发展计算机网络外,当前重点是深度开发广播电视和电话(座机和手机)资源,开通广播电视农业信息专题栏目和频道、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和手机农业信息短信等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终端,使广大农民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也能接收到信息和信息服务。
    第二,解决农村信息服有效实现的信息资源问题。信息资源建设是保障信息和信息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工作。当前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建设省一级的农业、农村数据中心和各级涉农信息网站数据库;二是做好各级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工作,丰富数据中心和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三是做好信息资源的分析、加工工作,为农村信息服务有效实现提供实用信息保障。
    第三、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有效实现的网络平台支撑力薄弱的问题。这主要是加强各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是完善硬件配置,提升设备配置水平;二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落实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增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集散功能。三是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
    第四,开发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市场的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涉及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农产品产后处理和销售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营管理的精确化程度,促进农业走向精准化发展之路,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策略。客观上,新农村建设也离不开信息化的带动,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信息化,以信息化来导向、带动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也才能建设好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和现代化色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者系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吴 勉)

上一篇:充分认识“村企互动”的功能与作用   下一篇:加快农合组织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