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广大农村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也有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群众普遍存在依赖、等待、观望的心态,上头热下头冷、干部热群众冷、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较为突出,已经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局。为此笔者认为,建设新农村要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建设和创造热情,真正变要农民干、促农民干、替农民干为农民要干、农民能干、农民干好。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重在保障农民利益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增加农民的福祉。只有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支持。为此,必须切实把握好“三个度”: 一是要顺乎民意,努力提高群众的认同度。建设新农村的每一步,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需要和意愿,在实际工作中,要广泛征求和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看农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二是要善谋民利,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多办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实事,让农民群众在切实受益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尊重民权,努力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要积极开展村务公开示范活动,不断丰富村务公开内容,充分运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力量,保证其主体地位,做到“事情让群众知道”。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力在激发创造热情 通过教育引导,点燃群众求富思变的希望之火,激发农民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一是靠规划引领。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蓝图。编制规划要坚持远景从略、近期从细、简便易行的原则,让农民看得懂、干得了。二是靠舆论助推。要坚持“虚”、“实”并举,充分发挥广播、板报、农民夜校、电视、“五下乡”活动的宣传功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精神动力。三是靠示范带动。要按照“政府发动、群众讨论、村里呈报、县里审批、动态管理”的选点原则,以此确保不同区域、不同人口、不同特色的村庄都能受到典型的影响和带动。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功在创新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科学民主的考评机制。建设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让农民在自己建设、自我评价中增强紧迫感,提高积极性。 其次,要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制定差别化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减少政府直接办项目,更多地采取财政贴息、补贴、补助、配套投入,对村庄规划、公路建设、沼气建设、产业建设等进行奖励和补贴。 再次,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帮扶机制。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和集约投入各类支农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