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部分国家高层专家就大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咨询研讨。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俊文结合大连市近年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坚持做好“九个必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振兴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际化为重要标志,以农民增收,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从2001年,大连市就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建设与大连国际性城市相适应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农民富庶的新农村发展目标,同时制定了《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要坚持把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市场导向,尊重群众意愿,杜绝形式主义,注重实效。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使农业增效,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01年来,大连市以政策为导向,共出台了18个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实践证明,这些文件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要稳定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每年新出台1—2个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系,为建立健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近年来,大连市坚持把加大农业投入作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十五”期间,市财政投入“三农”资金达到4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5%,大大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2005年市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6.6亿元,是历史上投入最多的一年。财政的率先投入吸引了金融、工商企业和社会其他资金的跟进投入,“十五”期间,向农村的投资达到405亿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财政支出格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通过财政的先导性投入,引导全社会资金向农村投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别问题。从2001年开始,大连市实施北部三个较贫困县级市的大开发战略,并采取措施,促进低收入乡村发展,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状况得到明显改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经济总量在全省44个县(市)中都排在前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要坚持实施北三市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好重点项目,不断增强北三市和低收入乡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别。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立足优势,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连市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发展畜牧、水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优势产业,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已达到90%。初步形成了以大连獐子岛渔业、大连棒棰岛海珍品为龙头的水产养殖加工基地群;以大连础明集团、大连韩伟集团、大成集团为核心的生猪、家禽肉、蛋类养殖加工基地群;以大连三寰集团、大连九羊乳业为重点的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群;以大连华农豆业、大连连王油脂、大连英那河食品为依托的大豆、薯类生产加工基地群;以大连天宝公司、大连凯富隆公司为主体的蔬菜、山野菜生产加工基地群;以大连海升果业、大连理想食品、大连辉煌世纪为骨干的水果生产加工基地群;以营城子红掌园区、向应蝴蝶兰园区为支撑的花卉生产加工基地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带,不断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竞争力。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2003年起,大连市每年安排8000多万元财政资金,并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对带动农户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1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20家,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位居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首;省级龙头企业43家,占全省四分之一。龙头企业已带动60万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对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要继续抓好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扶持一批以良种生产为主的科技型、以营销为主的市场型龙头企业,不断完善产业化体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全方位提高我市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在大连,基地建设在腹地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近年来,大连市重点实施“聚宝”工程,集中全力推广十大科技适用技术,组织实施“121”现代农业园区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万名农民上网工程建设,共兴建总面积达70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136个,每年培训农民300万人次,农民外出就业已转移15万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要坚持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落实好“三员”进村(每村设一名农业技术员、畜牧防疫员、护林员,工资由财政补贴),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抓好农民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发挥好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加速农业国际化进程。近年来,大连市以开拓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标准生产、遵循国际规则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全市农村外资企业累计已达到14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已达到28.8亿美元。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298个、绿色品牌206个、有机食品29个,获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企业168个,大连韩伟集团的“咯咯哒”商标率先创全国农产品驰名商标,大连獐子岛渔业“獐子岛”商标创全国水产首个驰名商标;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25个。已有直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460多家,其中出口额超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181家,超过千万美元的有16家;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产品有12个,向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农产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要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继续抓好招商引资,把国际大商社合作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国际化步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定位,逐步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的国际标准化、市场化进程。 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近年来,大连市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交通、饮水、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市政府投入2.74亿元,新建县区高标准寄宿高中和职业学校24所,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校256所。投入2.59亿元,对农村卫生院、保健站全部进行了改造。104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建成贯穿农村主要公路12条、村级公路1093公里,91%的村已通公路。建成各类水源工程1000多处,解决了30万农民饮水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重点抓好农民饮水安全、村屯通油路、农村新能源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村社保等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水平。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