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的第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重要文件把关注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明确的着力点和渐入佳境的“路线图”。更为重要的是,这份文件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必将使中国农业走出传统概念和传统的发展模式,真正成为全社会的第一产业。 这份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些重要内容使农业院校学生在教科书上读惯了的定义式解释进入了现实生活,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全面加强了,表明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宽广视角。从这个角度看,建设现代农业绝不只是农业本身和农民自己的事,国家和社会为此大力加强投入不仅是对农民、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更是在具体解决一件与全体公民密切相关,与实现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全局密切相关的大事。 为此,全社会都需要加强对农业在现代社会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全局性重大意义的认识。比如,就食品保障功能来说,尽管农业连续3年大丰收,国内粮食却仍是产不足需。如果农产品出现短缺,受影响的可能首先是城市消费者。还有农产品安全问题,农药残留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能否得到很好的治理,都事关整个社会。就生态保护功能来说,农业所具有的地位更是值得全体公民提高对农业的尊敬程度,绝不能再仅仅从其经济产值的角度来考虑农业生产的意义。据专家介绍,日本推崇稻田文化,城市与城市之间,包括城市的建筑物之间有稻田,因为它有稻田湿地的概念,稻田不仅可提供稻谷更可提供富新鲜空气绿色空间的作用得到了重视。这种理念,在国内也开始出现,上海把稻田作为季节性的湿地,进行保护性的发展,很值得提倡。北京虽然很少有稻田湿地,近年来却也大力加强了对生态农业的投入,比如建立了农民护林员制度,为他们发工资和提供相关保障。这些举措也非常好,值得各地借鉴,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这些农民在农闲时间不能也不用出外打工了,但值得思考的是,这只是为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吗? 正如今年一号文件开宗明义指出的,“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现代农业远不只是农民的农业和农村的农业,而是全社会的基础产业,需要从其在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挥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