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要求具有更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更加完备的物质保障、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更加发达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经营形式、更加现代的发展理念和更加先进的新型农民,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形成的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从总体上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既要遵循全球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处理好几个相关重大问题。 一、要适应阶段性发展要求。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现代农业的生成既是整个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同时又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现代化互为条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现代农业建设又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工业体系的完善为前提,不断释放和拓展新的产业功能。换言之,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和现代农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现代农业建设,既不能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不能超越和脱离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条件。 二、要释放和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农业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不断释放和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一是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二是重视农业的劳动力释放与吸纳功能。三是增强农业的增收功能。四是强化农业的市场贡献功能。五是凸现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新的功能要求。六是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七是释放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 三、要强化农业区域的功能定位。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异。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应依照不同区域的要素资源状况,努力形成不同的农业功能区域,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一是东北粮油生产区域。二是东部效益农业生产区域。三是中部粮棉生产区域。四是西部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维护区域。 四、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民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能力互补、资源共享方面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三是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四是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模式。五是提供组织化的生产服务模式。 五、要调整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而且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越高,要求政府提供的产业服务范围越广。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由更多地强调管理向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一是规划引导。二是试点示范。三是政策扶持。四是产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