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推进“新农合”还要跨过三道坎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推进“新农合”还要跨过三道坎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3-16
    自2003年上半年安徽省在肥西、天长等10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以来,这种每人每年交10元钱、享受看病报销待遇一整年的农村医保模式在全省迅速推广。到去年年底,全省已有30个县市区开展新农合试点,覆盖农业人口1651.56万。据统计,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省累计筹资9.33亿元,共有425.52万人从中受益,参合农民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住院医药总费用的28%左右。
    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享受到了看病报销的实惠。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望江县高士镇新坝村村民陈燕飞和妻子在霍山打工。为身患红斑狼疮的女儿看病,陈燕飞花去了两三万元医药费,但新农合试点过程中“只报住院费、不报门诊费”的惯例却让陈燕飞一家至今没获得一点补助。
    陈燕飞的窘境是新农合保障能力不足的一个缩影。省新农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夏北海坦言:“在现有的筹资标准下,新农合对农民特大、重大疾病的保障能力有限。”今年,在政府提高补助标准后,新农合的人均筹资也只有50元,与城镇职工医保人均筹资1000元的标准差距明显,这直接表现为最后补偿比例、最高限额等方面的差距。
    资金节余左右为难
    资金沉淀过多会影响受益面,从而影响农民的参合积极性;资金使用过多又会使基金透支,影响到基金总盘子的安全,新农合基金支出正面临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省新农合领导小组去年9月专门发文要求,包括10%的风险金在内,各试点县区的资金节余一般应控制在15%左右,以最大限度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但不少地区的资金节余实际都高出这一控制线。
    新农合试点三年多来,补偿模式大致有“住院补偿+家庭账户+大额门诊”和“住院补偿+门诊统筹”两种。但是,各试点县的起付线、封顶线、补偿比例等却各有不同,由此造成了相邻县区报销不同的现象。同时,虽然安徽省部分试点地区已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制度,省里也一再要求补偿手续越在基层越好,但每年仍会出现很多像陈燕飞一样遭遇“难报销”的农民。此外,作为年均输出农民工超过千万的劳务大省,如何报销参合农民在打工期间产生的医疗费用问题,至今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服务存在两条“短腿”
    安徽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最近对138所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调查表明,仅有15.2%的卫生院有规范的消毒供应室,有规范手术室的卫生院也仅占23.2%,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其实,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低下只是新农合提高服务质量的两大短腿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部分县乡新农合机构身份不明、经费不明,造成基层新农合机构运转困难,进而直接影响了新农合的为民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难提高,但一些试点地区的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收入却明显增加,个别地区出现了借用参合基金为农民免费体检,变相为定点医疗机构创收的不良势头,农民反映很大。一年收农民10元钱不难,但是年年收农民10元钱并不容易。在扩面提速和制度完善面前,新农合试点依然任重道远。

上一篇:农民贷款难问题应引起重视   下一篇:人大代表畅谈让农民品味自己的精神食粮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