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人大代表畅谈让农民品味自己的精神食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人大代表畅谈让农民品味自己的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3-16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学院龙耀宏教授描述黔东南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活动时说:“新农村呼唤新文化,新文化让农民的生活像花儿一般美丽!”
    呼唤:属于农民的精神食粮
    龙耀宏代表说,根据他多年的调查,很多农民富裕起来后,最想做的事就是读书看报,外出旅游。“农民不满足于物质追求,需要在精神上获得更多享受。”龙耀宏说:“农村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农民而言莫过于一场丰盛的晚餐。”
   “过去,农村迷信、假宗教盛行,就是因为没有一种健康的文化去占领农村市场。”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国棉一厂工人周惠芝说:“建设新农村就要彻底把农村的文化垃圾清理出去,同时还要把适合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文化输送进来。”
    全国人大代表、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认为,给农村输入文化是一种形式,保护农村固有文化也是一种形式,在某些地方还显得非常紧迫。“农村本身就蕴藏着非常好的民俗文化,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在意,放任它们发展,结果有些文化被掩盖,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赵志全说:“建设新农村,应以挖掘和发展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形式为主,让农民能够在劳动生产中品味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他建议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农村民俗文化能够焕发生机。
    聚焦:属于农民的文化载体
   “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更需要各方力量伸出援助之手。”许多代表委员对于目前农村文化条件还比较差的情况,表示了极大关注,呼吁不能使农民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成了新型精神文盲。
   “在不少农村,农民的业余生活还相当单调,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很少有人能够像城里人一样,看书读报、唱歌健身等,这种情况在贫困县更加严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阳新县希望小学校长王月娥说:“阳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其实,农民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多建一些农村报刊和图书阅览室,让农民能一边娱乐,一边还能找到增收致富的门路。”王月娥说。
   “文化发展需要载体,一些农民恰恰因为缺乏这个载体,思想正变得日益闭塞,这不符合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万龙君认为,应努力探索建立多渠道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其中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其他机构和龙头企业等应该担负起主要责任,应尽快出台政策和措施,把“文化扶贫”纳入相关预算,确保能够满足大多数农民的精神需求。
    展望:属于农民的幸福生活
   “有机会你上我们那儿去,听侗族大歌,过侗族节日……农民的生活让四面八方来的城里人羡慕不已!”发出如此感慨的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黎平县副县长石文琼,她说,侗族大寨上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每年来侗族、苗族农村旅游的人数激增,年收入可达几千万元。“你随时去,都会发现那里有农民唱着,敲着,跳着,非常幸福!”石文琼说:“建设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这里是典范。”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黄龙县石堡镇梁村支书乔占山描述了村里的情况:图书室、村民活动中心、腰鼓队等村里都有,农民闲暇时爱看看报纸,聊聊新闻,看看科技光盘之类的,过去一些不文明现象现在少多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农民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乔占山说:“中老年人都爱看个光盘之类的,年轻人更不用说,电脑、卡拉OK,时髦得很!”许多代表认为,随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和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增多,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正脱颖而出。

上一篇:推进“新农合”还要跨过三道坎   下一篇:马清明代表:用现代元素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