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矿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人”的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培养人、激励人、关爱人,充分尊重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机电工区的一位职工感慨地说:“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事业有价值、工作有奔头、生活有温暖。”
培 养
随着生产中科技含量的增加,职工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为了职工在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孙村矿积极搭台建制,坚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职工和农民工四支队伍一起抓,每年都拨出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学习培训,最大限度挖掘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孙村矿设置不同层次职工的“成才通道”。对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大拿”,实施“员工带薪免费学习”的培训计划,采取“借水养鱼”的方式由企业出资,送职工到山东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脱产上大学、去进修。近年来,选拔了100余名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一线职工进行了重点培养,为企业储备了一批青年人才。
对5000多名一线职工和700多名农民工,孙村矿设计了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学习结构,使他们都能在企业的学习序列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各专业、各单位分工种、分层次、定时间、定考核,为每一名职工都“量身定做”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学习、办班培训、委培、代培等多种形式,给员工“充电”。综采一区的农民工刘强通过培训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由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变成了矿上的一名专业技术工人,像刘强一样通过培训学习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就有328名。
目前,在孙村矿近300个班组中,有95%以上的班组职工参加矿组织的各类学习班,每年有5000多人次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技能知识学习。该矿利用多种培训方式自行培养了400多名采掘、机电、洗选等专业高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由三年前的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大大拓宽了“蓝领”的成长空间。
激 励
为使普通员工成为人才,人才再成为拔尖人才,孙村矿制定激励政策,在全矿进行“阶梯式”人才选优。在一线工人中设立“专家库”,近70名在企业中成长起来的“土专家”、“土秀才”成了工人专家,每月享受200元的技术专家津贴。为有职称无职务的人员制定了“人才评价要素”,按照学历、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竞技能力、学术论文、创新及发明成果等6层体系进行量化赋分,分层评选出A、B、C三级人才,自实施以来,孙村矿每年都对评出的100余名优秀技术拔尖人才给予300元、200元和100元的技能津贴。
孙村矿还重奖创新人员,每年拿出100余万元重奖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对重大科技项目带头人奖励轿车,对在集团公司以上技能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10000元、6000元、4000元的奖励;在矿技能大赛中获得前两名的选手,矿直接将其纳入职工专家库管理,享受工人专家所有待遇。
孙村矿还“高看一眼”优秀人才,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去年就选拔任用了17名班组长成为区队领导管理者,20多名优秀人才先后入党,37名技术拔尖班组长纳入了“工人专家库”。
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他们积极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据了解,孙村矿去年共完成小改小革和现代化管理成果580项,合理化建议1517条,国家授权专利5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7项,创直接经济效益9300万元,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45%,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7.9%。
关 爱
连日来,孙村矿职工、聋哑人张海的心里,洋溢着温暖与感动,他被该矿安排到新泰开发区打扫卫生,每月收入近800元。张海每逢与人们谈起自己的工作,总是满足地打着手语感谢企业。据了解,近年来,孙村矿有909人实现待岗再就业;有1800余户困难家庭、3600多人次得到帮扶救助,累计发放低保救助金174万元,救助特殊困难职工42万元。
家住石莱的孙村矿综采一区的农民工王春,他的家属李苹经常接到来自矿上帮扶中心的“爱心询问”电话,她感激地说:“矿上真没把俺这些农民工当外人,经常打电话来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吗,让俺心里热乎乎的。”
孙村矿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关心职工群众的冷暖,该矿积极完善帮扶形式,开展多渠道帮扶,制定了《关于困难职工家庭救助的实施意见》。帮扶基金由行政拨款、工会筹集、社会捐助、个人捐款等方式筹集,矿行政和矿工会分别按在职职工人均40元、在职会员人均5元,每年年初一次性拨入帮扶基金。明确了帮扶救助的调查走访、生活特困定期帮扶、重大疾病医疗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就学帮扶等制度,形成了帮困救助的管理、保障和组织体系,确保帮扶行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困难职工家庭做到既“雪中送炭”又“四季如春”。
全矿43个基层党支部全部建立了帮扶小组,共建职工家庭档案8236户、困难职工家庭档案299户。矿帮扶中心和基层帮扶小组将入户走访和电话询问相结合,及时了解职工家庭的生活状况。
为从源头改善特困户生活水平,孙村矿变输血为造血,根据困难职工的自身条件和劳动技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低保户、零就业家庭、因病致贫等特殊困难的职工家庭就业优先权,大力扶持他们就业,对特困家庭的成员,每人办理了一份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险。一次次的爱心真情互动,让困难职工感受到了党和企业的关怀和温暖,让他们分享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丰硕成果。
(T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