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简便易行的文化消费更受欢迎,品牌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海外市场门槛降低,中国文化“走出去”迎来新契机。
在众多文化产业界人士眼中,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坚定信心,思路对头,应对及时,举措得当,完全可以在危机中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超常发展。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减速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大,更需要精神寄托、心灵慰藉,更需要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可以预见,各种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简便易行的文化娱乐消费将更受欢迎,电影电视、文艺演出、音像制品、网络动漫等,只要内容适应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上精益求精,消费需求都有可能上升。
在拓展消费空间中,扩大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也是一个重点选项。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高端文化消费减少,传统媒体广告锐减,外向型文化加工企业举步维艰。
一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却怀有充分信心。由于看好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潜力,社会投资出现流向文化产业的倾向,尤其是一些传统制造产业因为赢利空间有限,转而投资文化产业的现象较为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小文化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市场份额小、产品单一、对上下游产业依赖度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影视节目市场,大型企业由于自有资金充足并有银行的有力支持,受到的影响不大,而一些中小型影视公司则出现业务萎缩。在互联网行业,大型门户网站资金充足,有相对固定的盈利模式和用户群,受影响较小,而中小型网站则面临生存危机,大量裁员倒闭。在演艺市场,流动资金少、规模小的剧团、剧场已呈现萎缩趋势。
在京、沪、滇一部分文化企业遭遇“寒流”的同时,也看到文化产业市场红火的另一面。在北京的什刹海、三里屯,还有上海的新天地、衡山路,或者昆明的苏荷酒吧、丽江的四方街,均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说:“文化毕竟姓‘文’啊,文化产品主要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进一步刺激了大众化、娱乐性文化需求,会压缩物质需求,像KTV、酒吧、音乐会所等娱乐业,生意反而越来越好了。”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都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有利契机。金融危机使缺乏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破产倒闭,客观上有利于挤去文化产业泡沫,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重组整合,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目前金融市场缩水、投资成本降低,为一些实力强大的主流媒体、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战略重组、并购提供了大好时机。
(摘自2009年第13期《瞭望》新闻周刊)
(T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