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来应聘的人很多,但技术工人还是难招。”这是在日前由福建省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联合主办的2009年“春风送岗位”活动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的表示。
为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春节以来,仅福州市已举办了十五场招聘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工作经验并掌握一定技能的务工者特别受到用工企业欢迎。
长期以来福建制造业的发展受到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困扰,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时,高技能人才更显得紧张。而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实施财政补贴培训技术工人和“阳光工程”培训等,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但取得的实效却并不能令人满意。
技术人才“吃香”依旧
“通过参加‘阳光工程’培训,我领到了电焊工技能等级证书,一到福州便找到了工作,而且工资还不低。”现年35岁的陈燕明来自宁德蕉城区,前几年一直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去年得知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可免费学技术,通过考核还能领到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后,他立即报名参加了电焊工培训,“没想到在同伴找工难的情况下,自己轻松地就找到满意的工作。”
“金融危机下,‘用工荒’变成‘求职荒’,特别是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更难找到工作。”福建省劳动部门有关人士说,当前“技工荒”依然存在凸显了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许多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
厦门有2000多家台资企业,其大部分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工都由台商从台湾聘来,尽管聘用台湾人才的成本很高,而用本地人才的成本低。众多台企舍近求远的原因,是难以聘到足够的、适合企业需要的本地人才。
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该市公有制企业中高级技工人才队伍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39家企业中,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不到15%,而真正持证上岗的中高级技工不到中高级技工总数的6%,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占15%的状况形成了很大的差距。
技能“升级”遭遇难题
“要是有机会,我一定去参加培训,学一技之长。”在多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现场,记者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话。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管你怎么去动员,有时候农民兄弟并不领情。”福建省一位长期组织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工作人员说,当前不少农民工对各种技能培训热情并不高,尤其是“二代”农民工,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干脆不来,他们宁可去打牌、搓麻将。
“政府补贴,政策扶持”。为了培养技能人才,福建省将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推动。
2007年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财政局就联合发文规定:凡参加高技能人才定点培训机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证书的职工,分别可获补助1600元、2000元、2500元。
2008年底,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打算举办“数控机床”、“模具设计”、“电焊工”等3个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培训工作由厦门技师学院承担,培训对象主要是当地企业的优秀青年技术工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门向全市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发了文件,让企业推荐;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推荐员工报名参加培训,还特地提高了补助标准——参加培训者,取得高级工资格证书的,可获补贴1890元;取得技师资格证书的,可获补贴2640元。
然而,报名人数并不理想。来报名的一共只有30多个,因为人数太少,最后只勉强开了“数控机床”和“模具设计”两个班,“电焊工”因报名人数不足10人无法开班。
培训针对性需要加强
记者了解到,许多技能培训报名人数不多并不是因为钱的问题,政府补贴后,参训人员自己出的钱并不多。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培训需要脱产,而企业老板主观上就不愿送员工去培训,担心员工本领提高后会提出加工资的要求或干脆跳槽走人。
而企业如果自己培训高级技工,往往就要从培训教材、教师、场所等诸多环节抓起,这需要不小的成本,因此,企业也不干。
此外,技能培训大都需要通过理论考试,而这却是农民工的弱点。
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学历知识教育有天壤之别。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目的性很强,即,能赚到钱的培训就来。对此,专家指出,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了解农民工需求,特别是要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尤其是在对农民工的理论考试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改革。
“就是不知道该学什么技术,怕现在虽然是热门,等自己学完后就变成冷门了。”记者采访发现,这是许多农民工宁愿打短工,而不愿去参加培训的又一原因。
那么,到底学什么技术更合适呢?专家指出,农民工兄弟可以从劳动部门发布的信息上得到答案。劳动部门每年都会发布“紧缺工种”,如想知道这些工种的待遇如何,可以去看发布的“用工单位工资指导价”,并依此参加相关的培训。
(z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