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期:企业开源节流
“我们公司正吵吵着要裁员呢,大家都人心惶惶的。说不好哪天就没饭吃了。”一位在某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抱怨说。
“现在只是有些风声,还没有动作,但估计是早晚的事。我们公司一直在亏损,尤其赶上金融危机,更不好做。据我了解,互联网基本靠广告收入和投资商,现在广告收入减少,因为很多企业不愿意花钱了,还有撤单的情况呢。这种背景下大家都捂紧了口袋。公司没钱就得‘开源节流’,可受大环境的影响,这‘源’不好开,可不就得从员工开刀呗。”
一位在广东从事贸易多年的人士介绍说:“这边小工厂很多啊。一方面企业管理不好,另一方面产品又没有技术含量,在国际经济不景气、需求萎缩的背景下,有好多小厂子都撑不住,纷纷倒闭了。在这场风暴中能存活的应该都是有点实力的,像好多作坊式的小工厂就很难渡过难关了。 ”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为了节减开支,纷纷以裁员的方式维持生存。在这过程中,那些在公司里从事低端服务类工作的员工,被裁掉后很难在短时期内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正经受着内心的痛苦煎熬。而相反,裁员最为严重的IT企业中那些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却对裁员并不担心。
“裁员的事我倒是不担心,今年不会裁到我。按照公司目前的状况,一年内的每个季度过后都可能会裁员。不过,裁员并不一定是坏事,被裁掉还有N+1个月的赔偿呢。” 一位在某国外知名电子公司工作的研发人员告诉笔者,“我们这行,工作不难找。很多公司都裁员,但那些高端人才仍然是企业所苦苦寻找的。”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消费电子类厂商都要过冬了。就拿手机行业来说,排名前几名的公司无论是亏损的还是盈利的,全部在裁员,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内还没有大的动作。
逆势而动:企业厚积薄发
同样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在众多公司纷纷裁员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却在逆境中抓住了机遇,采取逆向思维,趁势招揽人才,为企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一位在中国某电信运营管理行业工作的张先生介绍说:“我们公司是一家拥有3000多人的大型公司,公司一直都很稳定,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薪金都没有减少,反而有时会根据工作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
当问及公司是否有裁员的风声时,张先生放心地说:“哦,这倒还没听说。公司内部人心很稳,虽然许多公司对裁员问题炒得沸沸扬扬,但目前我们公司没有这种可能。人力部门那边还在招人呢。”张先生笑笑,接着说:“我们公司的效益一直不错,几乎每年一个新台阶,我感觉创新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创新来源就在于人。”
某家从事软件开发外包服务的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公司目前业绩不错。没有裁员,一些高端职位仍在招聘中。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似乎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据调查,仍有一些小型企业在这场风波中稳步发展。
“我们公司可以说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小公司,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公司管理很科学,大家上下一条心。老板已经承诺,不会裁员。”一位在广州一家汽车灯具生产贸易公司工作的人士透露,“我们现在之所以受到金融风波冲击很小,在于公司之前打下的市场。”
“应机”战略:企业逆境选择
针对经济危机中企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并持续发展等问题,笔者采访了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邹昭晞教授。
邹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是‘水落石出’的时候:经济形势好时,不管白猫黑猫都能抓到耗子,只是抓到的耗子大小和多少的差别;而在经济危机中,能抓到耗子的,可能只有实力强大的白猫了。”
在危机面前,企业如果要想从容应对,渡过难关,邹教授认为必须树立“应机”的战略思维。“机”,既包括了“危机”,也涵盖了“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
邹教授介绍说:“应机”的概念早在1989年就由加拿大战略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提出了,他认为以计划为基点将企业战略视为理性计划的产物是不完整的,企业中许多成功的战略是在事先无计划的情况下应变的产物。因此企业应该长期树立“应机”战略思维,不断磨练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此外,“应机”战略的实施需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做保障。邹教授说:“逆境中的白猫仍然能够抓住耗子,是因为它具备困难条件下捕捉耗子的独特能力。” 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是指公司的主要能力,即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是关乎各种技术和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和超平均利润。邹教授解释说,有些人误以为只有大型企业才具备核心竞争力。其实中小型企业也同样应该具有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从容面对危机。
针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各自优势,邹教授分析说:大型企业在于它的规模优势,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较强;而中小型企业的优势在于它的差异化,多是新兴产业,规模小但调头快。
“从全国范围看,南方的企业相对比较开放,外资比重较大,在这次的危机中所受冲击也相对比较大;而北方的企业多是传统产业,相对来说所受冲击会小些。”邹教授总结道,“不管怎么说,中国的企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相信经过了这场危机后,浴火重生的企业必将会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zcj)